“影视教育改革”是上海电影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影视教育改革”是上海电影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产业聚集背后是人才的聚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繁荣是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电影学院、洛杉矶电影学院等几十家各种类型的影视人才培养机构云集此地分不开的。纽约作为美国第二大制片中心,也与纽约大学谛诗艺术学院、纽约电影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传媒学院等高校的影视人才输送直接关联。同样,北京之所以发展成国内影视生产的中心,除了其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外,更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影视专业高校的驻扎互为因果。

近十年来,伴随国内影视产业的大发展,影视高等教育也有了爆炸式发展,国内已有数百家高校开设了影视类专业,其中上海开设相关专业的也有10余所高校。然而,综观上海乃至国内的影视教育,特别是与先进的国际影视教育比较,我们的影视教育存在如下几点缺陷,从而无法满足国内飞速发展的影视产业。

1.国内影视教育集中在大众普及教育

国内高校的影视教育除了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外,专业设置以广播电视编导最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广播和电视行业的编导人才,教学内容较为驳杂,缺少在专门方向的深化,毕业生很难进入电影和电视剧的生产团队。迄今为止,能够培养影视剧创作精英人才的,几十年来仍然只有北京电影学院这支国家队一所,其他如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院校仅部分专业如表演、导演和编剧专业可以跻身其列。因此,形成了低端影视编导人才过剩,高端影视精英人才,包括“片场工匠”不足的局面,亟须进行影视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2.国内影视教育实践教学投入不够

影视行业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行业,影视教育是艺术学科和工科结合的复合学科,这一专业的教学既需要对学生进行天赋的激发,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建立在艺术感悟基础上的精细的技术训练,换言之,这一专业需要大量设备和空间的配置,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然而国内绝大多数高等影视教育机构由于投入不足,在专业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配置上大多未能达标,教学停留在黑板教学或半业余训练状态,培养的人才自然就难以符合电影工业要求。

除了高端电影设备配置不足外,高水平实践师资的匮乏,也是导致国内高等影视教育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这一方面是混淆了大众普及型影视教育和实践操作型影视教育的性质和教学方式,错置教育公平诉求,学费普遍偏低,教育经费的投入又没有照顾到专业特殊性,普遍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人事政策荒谬僵化,片面强调学位及学术能力,粗放式而不是精细化对待各类人才,对引进实践型师资,甚至是聘任业界兼职教师设置障碍过多。

影视实践教学是一个至少应该参照工科实验教学开展的,需要设备、资金支持,需要团队人力投入和一定周期完成的教学活动,教育投入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的偏差使得“实践教学”这一必备环节在绝大多数高校开展得并不如意,人才质量不高也就不难理解了。

3.国内影视教育未能充分尊重专业特点

国内影视教育不尽如人意,不仅体现在硬件的不足,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上也存在偏差。以国内电影教育最好的北京电影学院为例,该校现有11个本科院系,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编制,开设了10个专业,36个方向,全面培养电影生产所需的专门人才。然而,对于以高中生为招生对象的本科教育来说,这种零基础一入校就限定专业方向的方式,与北美电影教育大多经过一两年的基础学习和多工种实践后,才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专业方向的模式相比,有不尽合理处。而招生方式的单一,也阻挡了那些年龄多元、专业背景不一、社会经验丰富的电影爱好者接受专业训练。

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影视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在片场、在工作室、在项目实践中,而非在课堂完成的,这有点类似于临床医生,一定是在医院、在手术室、在门诊部、在与一个个病人接触中学成的,而不是在教室和实验室学成。项目操作式的教学练习在空间上无法局限于教室,在时间上无法被45分钟一节的课堂所约束,在授课方式上无法满足于讲台介绍和PPT播放。然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学面临被学校制度格式化为课堂教学的压力,违背专业教学规律,因此也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了。

上海自1995年上海大学挂牌成立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以来,陆续在上海戏剧学院、同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开展了影视教育工作,但这些教育机构,存有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经费投入不足、实践师资有限、专业教学特点未得到充分尊重等问题,虽然人才培养已基本满足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但能服务于上海电影产业振兴的人才严重匮乏。因此,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弥补当下国内影视教育短板的新型教育模式,满足上海对支撑影视产业链条各环节高端人才的需求成为逻辑必然。这一思路,最终在2013年变为行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成立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