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电影工匠为目标,推动影视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影视人才教育模式探索
刘海波[1]
摘要:为了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打造东方“海莱坞”,在上海市人才引领战略的指导下,2014年9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落户上海大学,采取全外教、全英文、工作室教学的模式,全面引进北美的影视实践教学,该项探索迄今已步入第三年,在师资队伍、学生来源、培养模式、管理方式、产学结合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
关键词:电影工匠;供给侧改革;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北美模式
在经济转型、文化输出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发展影视产业的热潮,基于中国乃至世界电影产业的总容量,其中的大多数项目都存在较大风险,有可能沦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头脑发热、跟风起哄的炮灰。上海,基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地位,近十年来,一直把振兴电影产业列为重要任务,而她的区位优势和当下所采取的路径,特别是通过“原汁原味引进”的方式成立全国第一家“全外教师资、全英文教学、以北美电影工业规范为教学内容”的国际电影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通过不看学历、不发学历、聚焦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人才引领、全面发力”的战略,也给了这一努力更多成功的保障。
3年来的上海电影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15年,上海备案电影数量为283部,比2014年增长47.4%;出品的完成片数量44部,比2014年增长22.2%;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上映共22部,总票房近10亿元,比2014年增长175%,其中10部动画电影的总票房达4.5亿元,占全国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的1/4。2016年,上海备案电影391部,出品完成片80部;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上映的有34部,总票房约45亿元,在各项指标上均大幅超越2015年。2017年,上海立项备案的电影数量为295部,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备案影片数量减少20%,但上海生产影片数量略有增加,为82部,其中41部上海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4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6%和10.2%。2017年也成为上海出品影片历年票房之最。上海出品影片约占全国国产片总数的8.5%,票房约占全国国产片票房的16.5%,其中11部影片票房过亿元,贺岁影片《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在2017年“史上最强春节档”期间创下上海同档期有2部影片票房过10亿元的市场纪录。
本文即对上海选择“人才引领”战略为电影产业振兴路径的原因、做法和所得做一个初步的梳理,对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教育探索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