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我们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也应该重新建设一整套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理念更新上,将文化多样性本身“多样性”的理念应用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本身具有最广泛的外延,几乎包括了所有与文化相关的人类经济活动。多种学科交叉、多种培养方式融合就成为文化创意人才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即文化多样性本身也体现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多样性上。二是在培养路径选择上,亦采取“多样性”的思路。例如可采用两个“+N”的方式:A.在教师构成的多样性上,“专业教师+N”的模式,强调专业教师与文化创意界专家、社会活动实践专家等的结合,专业教师提供各种文化创意理论知识,社会专家提供各种文化创意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B.在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上,课程板块转变以往强调“文化+产业”的设置,更重视“文化/创意+N”的设置,广泛引入文化学、社会学、城市学、生态学、规划学等领域的加入。三是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强调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作为科研攻关课题,将学术目光聚焦在培养方式、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方面,从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科学研究,用科研成果来反哺教学实践,指导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四是在教学平台搭建上,探索成立“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互动平台”,通过平台落实相关的教学项目。根据各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特点设置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在性质和难度上具有相互支撑、前后相序的特征。
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的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为例,作为上海的一所具有文化创意管理产业的综合类艺术院校,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多年来一直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结合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与上海城市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已基本建立起了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动态体系。即把互联网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主要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文化策划人才;把公共管理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培育能够提供创意服务的公共文化人才;把品牌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培育能够提供创意策划、营销传播的品牌战略管理人才;把体育经营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培育能够进行体育产业运营与经纪方向的体育管理人才;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未来将会出现新的需要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内容,并培育出相应的人才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师资队伍、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授课方式等都在进行不断的、全方位的动态调整,这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优化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图1看出具体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思路。
这个思路,紧密围绕“文化”这一核心,结合了不同领域的创意思维,以推进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图1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思路
再从具体的培养课程体系上来说,主要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两大领域来推进,但贯穿始终的则是文化素质、创意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各种课程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设计
综上所述,在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我们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我们需要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教学与城市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看待,突破以往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局限于“文化产业”“文化工作者”等的固有思维,把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教学置于更加宽阔的视野下,使之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发展。同时,探索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具体创新模式,从“多样性”本身出发,形成“文化+N”和“专业+N”多种元素互动融合教学方式,重视内部各方向之间的协作与跨界融合,拓展目前高校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和教学的局限,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拓展到环境规划、城市更新、公共社会等领域。另外在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评价上,探索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来判断其效果,形成较为科学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评估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指标,评价在城市文化多样性的视野下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成效和教学创新的效果。
【注释】
[1]丁敏,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体育产业与管理、体育职业教育,在体育赛事、体育职业教育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高琳,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教师;刘轶,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化理论。
[2]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