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现状
内蒙古赤峰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包含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有15名,年龄均已50岁以上。当地一些著名的说唱艺术家相继离世。应该说,对于此类传承人的培养迫在眉睫。
调查总结赤峰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主要有四种模式:
1.子承父业
子承父业又可以称为“家庭传承”。传承人往往从小就开始听父母演唱,耳濡目染,最终能够学会。例如在赤峰市喀喇沁旗王府镇、小牛群镇一带流传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兴隆庄十番乐的传承人就是由薛姓子孙沿袭和发展的,至今仍会在当地举办红白喜事时演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玉就是自幼与母亲学唱翁旗民歌当中的长调民歌。
2.拜师学艺
拜师学艺又可称为“社会传承”。传承人是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上门拜访师傅,跟随师傅学艺最后学成,例如悲剧叙事民歌《娜布其公主》的传承人培养。另一种“拜师学艺”的方式也造就了现有的某些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和传承中的创新。在赤峰地区,这些遗产一开始是寺庙在祭祀时所演奏的乐曲,后经爱好者向当时寺庙内的僧人学习演奏而逐渐流向民间,形成了现在的某些遗产,如宁城铢铢镲锣鼓、甘苏庙庙乐。
3.建立研究培训组织
在赤峰市宁城县,宁城铢铢镲锣鼓乐谱的代表性传承人靳堂在2009年自发成立了“宁城县铢铢镲民族民俗打击乐研究协会”,并由最初的46人发展至现在的159人,将民间散乱的、濒临失传的铢铢镲打击乐变为有组织、有计划的传艺授业的社团组织,为铢铢镲打击乐这门独特的民族民俗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三批不同年龄的专业人才。
在喀喇沁旗政府和旗文体局的支持下,旗乌兰牧骑组织建立了王府乐队,在帮助乐队完成对乐器复原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演奏乐器的传承人。
4.推动“非遗进校园”,在中小学设立非遗传承培训基地
蒙古汗廷音乐的发源地——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和旗政府在这方面就开展了许多活动,例如他们在旗政府驻地的天山镇内四所民族中小学中建立“中国·蒙古汗廷文化传承培训基地”,目前该基地有5000余平方米场所开展传承活动,并且计划在5年内编写出适合于中小学生教学的《蒙古汗廷音乐教材》,纳入全旗民族中小学音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