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育的全程贯穿

三、文化教育的全程贯穿

英国政府十分注重对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每个孩子从小就有机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创意教育。英国的文化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三者衔接互补、全程贯穿。英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意产业专业和创意产业相关的课程,也向社会人员开放选修课程。其设置的管理方式与政府“打通式”的行政管理方式一致,而专业方向的划分也基本与政府的产业划分一致。这样的设置不仅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还有利于跨专业的学科交流碰撞。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所长和所在城市的特点进行一些调整和增减,比如有偏向设计的,或偏向文化管理的,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英国还成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为高校学生和业内从业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在教学中,学校也始终强调课堂内外的创意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大部分的学位课程里都要求学生到工作坊里实地学习。[7]

除学校培养基础技能外,依托企业为主体开展的职业教育也非常重要。如苏格兰设立技能发展署,每年提供上万个学徒制岗位,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对学徒制员工按照统一的行业标准进行培训,参训后即被企业录用,享受与正式员工无差别的工资待遇。文化创意产业学徒制岗位集中在编织与纺织产业、广播电视与期刊等媒体产业、珠宝艺术设计等对实践要求较强的产业。学徒制岗位对实际需要的技能、相关证书等有具体要求,每隔3—5年须重新审核。可以说,学徒制式的职业教育已成为英国创意企业立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极大地推进了英国创意人才的培养。

此外,各个文化主体都面向社会积极开展艺术普及教育,将文化渗透辐射到每个社区。英国的文化主体基本均采用“三三制”的资本结构,即政府拨款、社会资本和个人捐助。在充足资金保障下,文化主体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提升文化创意和艺术品质,在生产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推动自身发展中回馈社会大众。如莎德勒威尔斯剧场致力于青年艺术家的培养。一是成立全国青年舞蹈学校培养青年舞蹈家,每年向全球招收16—19岁学员13名进行集中培训,选拔优秀学员与剧场签约艺术家合作。二是开展新浪潮艺术家培养项目培养编舞人才,学员与剧场签约,由一流艺术家开展讲座与实践指导。签约艺术家和人才培养项目为剧场创造了大量经典剧目和演出收入。各类文化主体还在英国政府的扶持下走进社区,将文化艺术散播给社区居民,让全民都有机会接受艺术熏陶。苏格兰歌剧团坚持打造较小规模的巡演,在苏格兰36个小剧场进行演出,与100多个社区建立了紧密联系。这些与艺术相关的社会普及教育的目的就是启迪大众,让文化艺术深入人心,创造有利于创意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为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成为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大力发展的基础。可以说,英国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富有创意和活力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