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人才本科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四、我国网络文学创作人才本科培养的主要问题分析

1.师资配备的不可预测性

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原盛大文学创办网络文学方向之初,对于师资的配备,是做了一系列构想和工作的。比如招聘专职教师,又比如聘请了一系列来自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业界作家担任兼职教授,其中,叶辛、王安忆、俞天白等传统作家以及唐家三少、血红、骷髅精灵等网络作家都榜上有名。除了作家以外,还有网络文学编辑、版权营销高管等。2014年,原盛大文学的CEO邱文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说道:“我们师资不会只有网络的作家,也会有我们的编辑,甚至像我们现在盛大文学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版权营销中心’,有版权营销团队,而且下设针对不同行业我们有专门的队伍。比如说影视编剧业务部,他们负责的就是怎么样挑选出来最适合的网络文学的作品,跟下游不同电视台或者不同制作公司合作。当然我们也有游戏业务,像这些相关的都会是我们师资的一部分。”

学校包括盛大的想法非常理想化,但执行起来就会发现有诸多问题:首先,课程兼职教授的比重太大,且大部分兼职教授社会活动太多太忙,没办法保证在校的上课时间,导致每学期排课成了最大的难题,就算敲定了兼职教授的行程,也没办法保证每堂课都能按时按质地完成;导致后面几个年级不得不重新调整教学计划,降低兼职教授的课时比例,让专职老师承担更多的课时,这其实是违背当初培养计划初衷的;其次,这些兼职教授在创作领域里确实成绩斐然,但不意味着所有会创作的人都会整理创作技巧,形成理论体系,也不意味着他能完整地将自己的创作经验通过课堂的口头表达传递给学生,所以对于大一、大二还在打基础的学生来说,是没办法和兼职教授的课程相契合的。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导致现阶段大量的专业教学由少数的专职老师承担,兼职教授则大多以讲座的形式授课。这样带来的矛盾是,专职老师人数太少,一方面难以承担繁重的课时,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接受课程信息。

2.专业教学与大学教务体系的矛盾

网络文学方向的建立,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矛盾体现在大学教务体系与专业特点不匹配上。一方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一个建校十年的年轻艺术类高校,教务体系还不够成熟,选课难,学分难调整,上课方式不够灵活等,这些都阻碍着特色课程活动的进行;另一方面,视觉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艺术类院校,在课程、学分、学时的设置上很难应和一个全新的方向产生。网络文学本来就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在课程建设的不断调整上不难看出,每届学生的教学计划都在根据上年的教学情况,以及专家、业界人士的建议不断地做出调整。而教务体系根本不能灵活地应对这种调整,创作类、实践类课程依旧将学生牢牢地锁在课堂内、教室里不能动弹,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是起反作用的。因此,学校的政策和体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和教学上来。要为教学服务,而不是让教学去应和固化的体制。

3.社会业界认可度较低

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不被主流文学界看好,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文学也逐渐在证明自身的价值,很多学者也积极为网络文学“翻案”,但依然改变不了主流文学界的保留态度。这种不太认可的态度也引发了网络文学界的一些反扑的声音,认为当代传统文学已经式微,没人看、不好看、无法转化为商业利益都成为他们不认可的地方。种种说法,使得两者之间产生既想相容,又无法共存的矛盾。

由此可以想象,一个新生的网络文学专业,会引发多少质疑。从传统文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根本就是“异类”,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争议,如何能成为一门学科,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生来,恐怕都持有怀疑态度。从网络文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教育对于创作本身就是带有禁锢色彩的方式,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就应该是“低门槛”,不拘一格降人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旦进入教育体系,是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网文写手的。

在这种两头不讨好,其他业界人士的观望态度之下,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并且要经历相当长的磨炼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