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文学产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网络文学产业的生产方式是以文学网站这类文化企业为运营主体,把各类参与者——网络写手、网站编辑运营人员、读者、资本运作人士、影视编导、出版商等连接起来,在这个产业链上展开分工合作的过程。
撇开这个产业链上的管理型人才,其中最关键的岗位就是网络写手和网络文学编辑。首先,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作为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地位举足轻重,可以说,没有电脑背后数以万计的网络文学的生产者推动着网络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没有今天的网络文学,也没有今天如此庞大的规模和局面。其次,管理网络写手的各大文学编辑大多数都是从有写作经验的作者转化而成,这就意味着,与传统文学编辑相比较,网络文学编辑如果没有一定的网文阅读基础和创作经验,是无法胜任的。
网络文学高度的产业化带来了成功与财富,以及这个与传统文学比起来尤为特别的文学创作形式,给人们的阅读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通过便捷的移动终端阅读网络小说,也有不计其数的人投身到网络小说的创作中来,甚至成名封神。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些作家、编辑以网名代号示人,与传统文学群体显得格格不入,不免遭受不少侧目与质疑,同时因为数量庞大,作品质量遭人诟病,除了文学网站管理者,极少有人能真实地了解这个群体,各种矛盾与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事实上,近几年来,以阅文集团旗下的各大文学网站,都在为作者的版权、待遇等问题奔走呼吁,想为其正名。这也是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作办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设中国高校第一个网络文学方向,首先就要搞清楚现有的创作主体人群,他们的身份特征如何,并探求作者群体的发展空间。
研究网络文学产业中创作主体的身份,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一样的特征,我们暂时把网络文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期;第二阶段:发展期;第三阶段:井喷期。
1.发生期——华语网络文学的黄金时代
众所周知,网络文学的起点并不低,最初就出现在海外华人创立的网络刊物中,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家华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诞生,成为海内外学子阅读和交流的阵地。这份电子周刊的编辑主体大多是当时在美国各高校已获得或正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2]当时活跃在电子刊物上的这些作者,如严永欣、少君、丁健、阿羊、朱若鹏等人,既是网络文学的奠基者,同时也为网络文学筑起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创作出了多部著作,尤其在1992—1996年间,随着万维网的建立和汉化视窗系统的普及,华文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更加多元化,除了最早触及网络的理工科人才,还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经济、文化精英。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质量精良的作品被不断地创作出来,确实是网络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2.发展期——70后的发声舞台
1994年以后,中国的网络传播时代随着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而正式到来。与此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嬗变期,西方思潮疯狂涌入,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替代,传统文学家所代表的精英文学逐步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通俗文学和快餐文化,正如欧阳有权所言,文学失去轰动效应而走向边缘化,快餐文化抢占了文学市场,视听霸权对文字媒介的接受性挤压,使得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宿命般地走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迫使文学在新的选择面前寻找新的活法。而这个新的活法,就是网络文学。
在这个时期,国内的文学网站尚在起步阶段,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这一时期的创作,完全是自发的、自由的。因此,这一时期里的网络作者数量在不断增加,也处在一种非职业化的状态。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世纪之交前后生成的网络文学主体,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后生人,他们陆续成年,考上大学,更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网络。这些才华横溢、情感丰富、乐于表达的年轻人,通过文学网站这一阵地,记录新一代青年人的都市生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字风格,备受人追捧。他们中有些人,现在都活跃在网络文学的阵营里,成了中坚力量。总结这一时代创作主体的特点,即为他们依旧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能大胆地表达自己,书写时代,想象力纵横驰骋,文风清新独特。尤其珍贵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发声阵地——“榕树下”。他们处在网络文学最好的时代。
3.井喷期——全民创作及阅读的时代
1999年,文学网站“榕树下”基本搭建完善,成了国内第一个中文原创网站。以此作为起点,中国的网络文学开始走上依托文学网站为载体的发展之路。2003年5月,起点中文网开始推行商业化写作,改良升级的版本加入更加人性化、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阅读设置。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开创在线付费阅读模式,对在网站上发布的优秀作品进行签约,开创电子出版的新模式。2008年7月,盛大文学成立,收购运营了6个文学网站以及3家图书策划出版公司,占网络文学市场90%以上的份额,开创全版权运营模式。2015年1月,阅文集团整合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开启了中国网络阅读与数字出版史上“全民阅读”的新篇章。
网络文学这十几年的大事记,充分说明了一个现象,即这一新兴产业在飞速巨变与发展。这个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尤其是创作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从中脱颖而出的作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爱好者投身创作,上至70岁老翁,下至12岁孩童,只要会用电脑打字,懂得如何注册网站账号,就可以开始自己的网络小说创作之旅。
然而,这一时期创作者的特点并不再是“自由”“高学历”等过去的标签。首先,由于网络小说的上传无任何门槛限制,不管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又或者非中文系出身,都可以写,这样一来,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便参差不齐,无法用传统的优劣规则去界定;其次,网络文学作者的利益与文学网站紧紧绑在一起,“自由”不再是他们的属性,自由意志必须服从于商业逻辑,服务于市场消费,由此演化了一系列网络文学创作的类型和模式,使得商业利益最大化;再次,这一时期网络文学的主题几乎是和网络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也更加具有创造力。创作者与传统文学的鸿沟越来越大,造成了今天与普通受众的对话困难,同时他们更加年轻、自负和急功近利,这在社会上产生了某些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导致这一群体很难成为今天中国文学的主要发声力量。由此催生了网络文学的本科教育这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