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语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全新概念的时代产物,也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其激发出来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但囿于成本、体制和文化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有创意新意识、多专业复合的新型赛事营销人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国家大力推动和巨大投入是不相称的。经过论证分析后不难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是当前各界对新时期赛事营销人才的重视和认识不够,应当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时俱进汇聚相关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碰撞和融合;营造良好的赛事营销人才培养环境,围绕社会、市场和人才的现实与未来需求进行“需学研产”相结合的教育战略贯彻落实。
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体育赛事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应立足于长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构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战略的良性发展夯实基础。
【注释】
[1]汤伊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
[2]闵健、卢锋、许传宝:《体育产业市场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9卷第2期,第6—10页。
[3]白庆祥、李宇红:《文化创意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4]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7页。
[5]张孔军、于详:《首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定位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8期,第21—36页。
[6]尹博、冯霞:《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体育学刊》,2010年第17卷第6期,第21—24页。
[7]李佳川、李亦波、唐金根:《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城市发展之关系》,《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6卷第29期,第143—145页。
[8]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2404/nw38862/nw38863/u26aw44496.html。
[9]资料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4/content_8713.html。
[10]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04/t20160426_799488.html。
[11]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sport.gov.cn/n316/n340/c723004/content.html。
[12]资料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体育产业七大投资热点报告》[EB/OL],http://www.ocn.com.cn/reports/1936tiyuchanye.shtml。
[13]资料来源:禹唐体育,《体育行业人才风向标论坛精华回顾》[EB/OL],http://www.ytsports.cn/news-9740.html?wd=行业人才风向标。
[14]资料来源:灼识咨询,《体育赛事IP规模五年内将达到400亿 2016中国IP行业蓝皮书》[EB/OL],http://www.cninsights.com/news/detail.aspx?tid=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