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思考
丁 敏、高 琳、刘 轶[1]
摘要:城市文化多样性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上,我们需要有进一步的提高。根据目前有关高校的经验,例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新型混合制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可以发现以“+N”的方式探索不同的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城市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样性是一个从生态学借用而来的概念,最初的研究起源于法国人的“文化例外论”,而首先正式使用这一概念的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NESCO),进一步把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提高到国际社会应该接受的人类基本伦理的高度。国际学术界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研究一般围绕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或者全球化语境中保持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较多。具体到城市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亚文化的存在形式、传统在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城市移民的文化需求等几个层面。
文化创意人才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发展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提出的。2002年,他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指出,创意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创意阶层的崛起,其核心成员包括科技、建筑和设计、教育、艺术、音乐以及娱乐等领域的工作者,他们的职能是创造新理念、新技术和(或)新的创意内容。而在我国,一般认为“文化创意人才”,就是“掌握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文化创意人才能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做不同的工作——从技术到娱乐,从杂志到金融,从高端制造业到艺术,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本”。[2]
而此文所指的“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文化创意人才”中,首先,“文化”是狭义的“文化”定义,主要以文学艺术领域为主;其次,文化创意人才不局限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更将自身的作用拓展在广阔的文化领域,不但能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推进城市文化多样化、激发城市文化活力,而且能促进整个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基于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正是以此为原则,在更加科学而全面的视野下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