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一、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

对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关系来说,可以发现,从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互动关系而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与发展起来的,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人类城市文明的魂魄所在。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结构的多样化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活力。通过研究城市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让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城市文化发展,让文化创意人才主动性发挥得更加充分,从而增强城市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增强城市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与吸引力,塑造城市形象与品格,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最终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具备宽阔视野、人文艺术原创能力强、人数众多的文化创意人才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开放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这些文化创意人才具备强烈的文化创造活力,能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例如,目前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正在全力谋划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科技、创新中心,这需要全社会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而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意味着差异和对话,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和谐共处的平台,是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文化的最佳土壤。具备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的文化创意人才,正是在这种土壤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自身能为大都市的创新建设提供巨大动力,另一方面,又能将自身这种动力转换为创新的土壤,推动城市和城市文化繁荣发展。

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而言: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不但不能适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及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更不能适应文化多样性状态下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目前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在文化多样性的视野下来考察和推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在今后一段时间更显重要。因此应更加关注城市文化多样性视野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从横纵向的比较而言: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策略和路径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在战略思想和具体操作项目上的有益经验可以借鉴。例如,伦敦市的各种文化战略草案(如《伦敦:文化之都——发掘世界级城市的潜力》等文件),都创造性地对城市文化多样性、文化活力与文化创意人才的建设进行考察,并通过有关高校和民间机构,落实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再如巴黎,更是努力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巴黎文化多样性的城市形象和包容性的城市个性结合起来,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全力将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路径。目前我国应该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从城市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去分析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国际文化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机制,使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途径、培养模式更加丰富,使培养平台更加开阔。

从高校相关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探索而言:以城市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为立足点,以专业之间的协同为主,在整合教育资源、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及科研主体等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论证探索教学计划的合理性,同时建设科研平台和学术网络。例如,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新兴混合制高校近年来的经验来看,可以发现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路径上,实现自主创新与外部学习协同,教学创新与科研创新齐头并进,努力提升教学、科研质量,为培养模式创新做出具有特色、可推广的探索;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前沿性的科研成果是完成文化创意人才教育的内在要求。

就城市文化多样性对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更高要求来看:其一,从整体而言,基于全球化时代城市文化的竞争大格局以及城市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还有诸多的不足和可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培养内容不够丰富、培养主体不够多元、培养载体(平台)不够健全等方面;在文化多样性和城市发展的结合上,也尚未有足够的探索。

其二,从高校培养模式来看,主要有几方面的不足:首先,各高校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同,但大多仅局限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路,并没有将其置于文化多样性等更为宽阔的视野下来看待,其培养方式、课程安排虽各具特色,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次,对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一些高校存在的过于死板的管理和灌输式的授课,对于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当不利;再次,在实践环节,也过多强调“产业”的一面,而忽视了“多样性”诸多方面,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最后,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尽管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改革,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实质上的重视或者对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提升的途径正处于探索阶段,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尚不完善,学生实习实践的渠道还不是十分畅通,尤其是在与城市文化领域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实习岗位还十分有限,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