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问题分析

(四)存在问题分析

1.人才总量不足

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储备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对于院校和相关人才培养机构都是巨大的机会和空间。在2016年4月16日举行的“体育行业人才风向标”论坛上,知名体育学者易剑东先生在其主题演讲中讲道:“从现在起到2025年,中国缺少至少500万体育人才”;“中国2025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如果达到预期的5万亿,体育产业从业人口将需要至少1000万人”;“中国体育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首先体现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而这个严重不足仅靠体育系统是无法补足的[13]”。现今我国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大量体育赛事相关企业的诞生造成就业岗位巨大的需求,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必然求贤若渴。由此造成人才短缺就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一,众多非体育背景的人员得以进入体育赛事企业工作。但由于知识结构和能力上的先天缺失,工作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体育产业前进的速度,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虽然近年来全国高校纷纷设立了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专业,同时设立一些培训班和培训部门来培养相关人才,但符合新时代特征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意能力的赛事营销人才依然十分匮乏。市场迫切需要一批懂得营销运作、了解操作流程和规范,并能将有利的商机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体育赛事营销运作人才。由此可见,在整个体育产业链加速转型和发展的现阶段,相关专业人才供需关系不相匹配的问题不容乐观。

2.人才结构不合理

现今赛事营销人才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办学单位不能与时俱进地根据产业结构更新迭替与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去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依旧以学科为本位,在培养方向和层次定位偏离用人市场需求。由于赛事营销人才的培养具有课程门类广、理论要求高、应用能力强的特点,有着比其他专业更强的专业性、复合性、多样性、应用性和全面性的要求。但绝大部分从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相关从业人员对体育文化创意和赛事营销管理组织的理解和实践技能都比较薄弱,整体水平知识结构单一,内部行业差距较大、集约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至于精通管理、法律和外语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或者高层次的赛事营销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而欧美西方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成熟,各类经典赛事层出不穷,大众体育普及和参与率高,主要得益于重视系统完善的体育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其聚集的高素质人才的优势也就越发明显。因此能否遵循市场实际的需求,规划科学,且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人才储备体系是决定体育赛事营销能否健康良性发展的第一要素。

3.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滞后

高校是培养各种高素质多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地,虽然部分高校根据时代的发展与知识结构的更替对人才培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但仍然存在着专业设置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老化等问题,尤其是师资力量不足适应不了现阶段教学需要的问题突出。由于部分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缺乏工作实践经验,与现有体育市场营销环节脱节,造成主观选择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过程,向学生灌注现成的知识结论,忽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得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在现今日益激烈的全球化体育市场竞争格局和形势下,国内的体育赛事营销和场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规划及建设是相对滞后的。

4.人才管理方式粗放,激励机制不健全

新时期体育赛事营销人才是特殊新颖的人力资源,在人格特质、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普通营销人才。大多数相关企业还基本处于对于引进招聘、薪酬福利等事务型工作管理的中低端阶段,对员工的个人规划、继续发展、团队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等人力资源高端模块的重视不够,基本都集中在物质奖励、薪酬激励,对员工的激励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建立起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且管理手段比较粗放。“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普遍存在,只关心如何出业绩,甚至轻视员工的继续教育和提升。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并不适用,导致相关人才进入企业“吃老本”,工作能力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由此人才如何去“选”“培”“用”,对于教育部门、用人单位及人才自身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为相关各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