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教育探索

三、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教育探索

2013年春天,上海市启动影视教育国际合作计划,在多家合作伙伴中,最终确定了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作为首个引进项目。2014年6月15日,经过一年的谈判和筹备,上海市政府在当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对外宣布以上海大学为中方合作主体,成立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实行一年制的学位后实践教育(参考英联邦国家的一年制硕士),2014年9月29日,学院正式开学,迄今已有3届学生入学。3年来,学院在如下七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1.选拔师资:不重学历学术,重视资历能力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长期保持了20名外教和10余名中方教学及辅助人员。在选拔教学人员时,学院基本忽视他们的学历,而是着重于他们的资历和能力,即一看他们是否有在业界工作的履历,二看他们是否参与过项目生产、是否有代表作,三看他们是否有教学经验。在这一标准下,化妆专业、录音专业甚至电影专业的有些专业老师,或没有对口专业的学位,或高中毕业后进入非学历的专业学校学习,没有高学位,但他们都有丰富的业界一线工作经验,参与过众多影视作品创作,有能力带给学生实践技能,适合培养工匠型电影人才。秉持“能否胜任高水平实践教学”这个最高原则,我们摆脱掉以学历衡量师资的包袱,不拘一格同时也不惜重金聘请人才,组建起国内绝无仅有的可以使用全英文进行高水平电影实训教学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从而一步到位具备了辐射国际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国内学生的同时,也同步招收了来自欧美的留学生。

2.专业设置:打破常规另起炉灶,引进北美专业

作为国际合作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上海市强调“原汁原味的引进”。所以,我们开设有电影制作专业(融合制片、导演、摄影、美术、剪辑等五大方向,另外还有编剧、助理导演、录音等课程),以及视觉媒体声音设计专业、三维动画与视觉特效专业、影视化妆专业、影视编剧专业、影视(双语)表演专业等,既有综合型专业,也有细分型专业,不仅在专业名称上不同于教育部的学科目录,有些专业更在目录上找不到,国内也并未开设。但是专业设置并非一概照单全收,引进什么专业是基于中国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基于这一专业设置本身的合理性而确定的。

3.教学内容:不求全才通识,集中专技实践

由于学员主体为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加上主干课程仅有一年,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默认学生的公共课程、通识课程已经在大学里学习过,我们全年不少于1200小时的教学集中于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接受专业训练的时间大大超过了一般大学的四年学习。因为一般大学几十门课程里,通常只有10门左右为核心专业课,每门课程100个课时,总计也只有1000个课时,这些课时大约只有一半带有实践训练的性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办学初衷和目标,就是针对当前电影行业里“应用型人才”不足、“片场工匠”不足,培养能动手的电影人,这也是近两年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等导演基于自身的实际经验一再表达的目标。当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作为电影人“首先会动手但不仅仅会动手”,同时要做“有全球视野和有思想深度”的电影人,所以我们同样会开设全院性的史论课“环球电影概览”来建立学生全球视野和比较视野,通过“温影析影”经典电影分析课形成我们自己学院的美学共识,在“打磨工匠”的同时,给“未来大师”的出现留下通道。尤其是,当前来学习的学员大多已经受过良好的影视史论教育,或者拥有文史哲等跨学科的背景时,我们感觉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给他们补上了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块短板,我们所期待的“有深度的电影人”可能更容易从这所学院走出。

4.教学方式:围绕实践实行高强度实训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实行工作室制模拟项目教学,在硬件上,学院由一幢普通的教学楼改造为加装有中央空调的专业教学楼,24小时开放,学生刷卡可进入自己的专业教室、工作室,免费使用本专业的设施设备。学院大楼设有休息区,提供自助茶饮简餐,提供24小时热水洗浴。在课程设计上,教学围绕实践展开,以电影制作专业为例,每2个月即8周为一个学期。第一、二学期的最后一周为拍摄周,每6个学生为一个组,一周至少拍摄6个作品,学生在不同的作品中轮岗;第三学期则是经过遴选,平均每组遴选一个剧本用3天拍完;此后学生在选定方向深入方向课学习的同时,第四学期打磨遴选毕业作品剧本;第五学期准备并完成实拍;第六学期完成后期合成,并有机会继续拍摄一部短片。整个学制安排,就是一个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完成作品的过程。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短片项目并非来自产业的实际项目,而是高仿真的模拟项目。我们注意到有许多教学单位使用真实产业项目来训练学生,我们认为这会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即要么牺牲项目的质量和效率来训练学生,要么牺牲教学质量,即学生训练的全面性,把他们变成某一个环节的熟练机器。所以我们反复研讨,借鉴北美教学经验,在教学阶段,拒绝产业项目,以确保训练自身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但是,我们鼓励并协助已经毕业的学生承接产业项目,学院也为此设立产业部予以协调。

5.教学语言:瞄准国际坚持英语教学

鉴于学院师资队伍主要为外籍老师,兼有部分双语助教,学院最初曾设想助教承担翻译工作,但在外方坚持下,第一年我们尝试了全英语教学,实践证明,经过三个月到半年英语环境的强化,绝大多数学员可以适应。2016年,在前两年试验英语业余补习班基础上,我们推出半年到一年的免费英语预科,以确保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时效率和质量更高。从前两届毕业生的就业实际看,外语能力也成为学院教学重要的附加值,成为学生竞争力所在,许多毕业生得以直接进入国际项目或国际公司工作。坚持英语教学,是基于电影行业日益成为全球化产业的实际考量,不仅国际合拍已渐成常态,国际化剧组,即剧组成员来自世界各国更是比比皆是,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片场交流将越来越成为新一代高端电影人的必备技能。

6.招生方式:不看分数看重作品和潜质

作为一所既面向国内生源也面向国际生源,既面向高中毕业生也面向成人的国际电影学院,我院学生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是整合了国外高校的申请制和学校测试完成我们的入学考核,其中申请人的履历特别是创作专业履历、已有作品和推荐信是我们的重要参考。校内考试则以面试为主,注重测试英语能力,核实作品的真伪,现场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热情、专业潜质和专业基础是我们学院招生的三大考察点。有人常常会质疑没有国家统一考试的考生质量,根据我们已招收三届学生的事实看,我们的学员质量远远高于一般的大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筛选门槛并非统一考试,而是高收费。在市场经济社会,作为理性人,只有那些怀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致力于未来从事电影行业的学员及其家长才会越过学费高的门槛申请我们学校。那些仅仅由于成绩不行,希望多花点钱到大学里混日子的学生或家长,完全有其他的选择,因为进入这所学校,注定要经历极为辛苦的一年或两年。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存在一批经济状况不好但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学院为此设立了高额的入学奖学金和毕业奖学金,设有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机制,以避免遗珠之憾。

7.产学合作:毕业三年仍获学院设备支持

谈到产学合作,一般大学所做的通常是让学生能够到企业实习,或者承接一些产业项目。我们理解的产学合作包含四个方面,即师资来自产业、学生来自产业、教学内容来自产业、教学产品及学生(有能力)服务产业。与一般大学在校期间参加实习不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规定学生在学习时间不得参与商业项目,但是学生毕业3年内学院都通过学院出品、联合出品、校友支持等政策,对校友主导的项目予以设备、场地、资金、人力协调上的支持。学院还在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和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设置孵化中心,孵化校友项目和公司。贾樟柯院长更提出,要对校友终身服务,每年学校会组织两场专门针对校友的创投活动,让校友通过在学院的学习,不仅学到真本事,找到团队,还可以找到资金和上下游的合作方。

2015年9月23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首届学生毕业,其中62%的毕业生进入了上影集团、上海电视台、立鼎影业、米粒影业、幻维数码、育碧游戏、东方梦工厂等上海的大中型影视类企业。据不完全统计,首届毕业生在2015年10月—2016年7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25人参与了29部院线电影和长篇电视剧的制作,有9人参加了13个电视纪录片、动画片及大型电视节目的制作,15人组队制作了16部网络大电影、网络剧和微电影作品。此外,首届毕业生还活跃在多媒体舞台剧、大型音乐会、大型展会及广告制作的现场,多人成为大学的骨干教师。首届学生作业中的6部作品获得了16个全国性奖项。学院的影视教育改革初步显示了成果。

但是,作为一所2014年刚刚成立,仅走过3个年头的电影学院,探索仍在继续,收获也只是初步的。这包括:2016年8月聘请了著名导演贾樟柯出任院长;引进了一批来自北美业界的高水平国际师资,在我院长期任教的外籍师资有20余名;贡献了近300名国际化电影人才,初步修复了上海人才链和产业链;推动了上海大学自身电影学科建设,带动了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发展,目前已有200余家电影公司入驻;引进了区别于当前国内影视教育的北美教育模式,进一步理解了电影教育的专业规律;收获了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

我们注意到,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示范效应正在显现,近期上戏—阿里电影学院、浙传—华策电影学院等创新型电影学院纷纷成立,我们期待与更多兄弟高校展开交流,携手推动影视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影视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中国影视大发展、中国文化走出去对高层次影视人才的迫切需求。

【注释】

[1]刘海波,上海大学教授,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电影批评、城市电影研究、电视剧及电视栏目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当代文化思潮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