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05/学者点评

REVIEW 05/学者点评

天津大学

978-7-111-54584-2-Chapter01-83.jpg

张昕楠

京都大学建筑学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设计教育研究,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行为心理量化研究,知识生产型办公建筑空间环境研究。

无论庇护所、房屋抑或建筑,其建造和设计的过程始终处于一种选择的状态,而决定或支持选择的目的性条件从开始的“不塌”“美”再到“功能”“效率”,实则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或技术制限。参数化设计方式的出现,为我们当代的建筑设计选择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特别是当“美”成为选择标准时,反而会使设计者陷入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在吴冠中同学的这个设计案中,其基于生态、气候条件的参数化设计过程,从体量、空间和气候调节方式等层面,很好地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带给设计者的方便,也使我坚信了之于理性形式的观点——即“形式追随目的”。

华南理工大学

978-7-111-54584-2-Chapter01-84.jpg

孙一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建筑设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负责人。曾主持多项国家大型体育建筑工程,完成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及其他体育建筑工程22项。

数字时代,技术更加需要专注。虚拟的世界,更加需要逻辑。建筑学生的设计教育,更加需要培养技术思维的逻辑。现实中,经常看到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数字技术的介入与使用变成了花式炫耀。往往是,观者不知就里,恐怕学生也多是乐在其中,而未必知其所以然。这个设计课,通过技术全面的教师团队,一步一步让学生摸索前进,学习掌握思考的逻辑方法,进而完成了推理严谨的技术设计。相信,形式之外的教育是学生最大的所得。

清华大学

978-7-111-54584-2-Chapter01-85.jpg

韩孟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日本京都大学工学博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该课程设计应用参数化设计工具,以办公空间的采光性能优化为目标,发展出内在技术合理的办公建筑立面。设计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出理工型大学与大型设计企业联合开展建筑学研究的务实风格。期望在中国建筑设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之后,建筑教育领域也能够出现这一类研究型的设计课程,建筑学的学生也能够更加重视形式操作之外的建筑设计出发点。

978-7-111-54584-2-Chapter01-86.jpg

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

关键词

概念,结构,瑞士

978-7-111-54584-2-Chapter01-87.jpg

潘晖

本科: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生:

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

工作经历:

实习于北京标准营造

苏黎世克里斯汀·克里兹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