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ERIENCE  03/个人感受

EXPERIENCE 03/个人感受

尝试用解释性的符号文字去表述纯粹的感性认知本身便是困难的。在资本运行的社会中建筑师竭尽全力为自己争取声音,想要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同时又要附庸当下。于是建筑慢慢被物体化,被当作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它的有关于纯粹空间时间美感的精神内核正在慢慢消失。当然,趋势无法阻挡,顺流而行总是明智之举。可能上了这个课程设计就是想要提醒自己内心的追求是什么,这在GSD也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这个课程设计总结起来可以有三点:

1.

奇特性

马克最喜欢说的是:“这个很奇怪,但是很好。”在多年的建筑训练下我们难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建筑设计的好坏有先入为主的意见。但是建筑的灵魂只有在空间和人共鸣的瞬间才能被体现,而共鸣的瞬间并不是能通过好或者坏所简单表达的。奇怪仅仅是一个非参照的状态,有时候甚至只有奇怪的东西才能让人细细解读品味,柳暗花明。

2.

由内而外的表达方式

如果说传统的GSD课程设计的方法是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从场地或者社会文化层面去寻找设计界限,马克反之则强调对于一个概念最主观的表达,撇开包括物理法则在内的界限,从一个最原始纯粹的点向外扩散。而得到的结果也是一个抽象概念的纯粹表达。在这点上我做得还不足。组里有的同学用木偶剧视频表达了木偶学院的主题,也有同学模仿培根的画风表达了自己的设计。在我看来这些都是非常纯粹的表达方式。我还没能完全解放我自己。

3.

疑惑性

从课程设置,到给出的功能要求,整个课程设计充斥着疑惑。马克有时候也会故作高深,不给出一个明确的提示。这种长期的疑惑很累心,但是却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从我个人经验出发,我的疑惑来源于我对具象建筑形体和抽象的功能以及其叙事性之间的冲突。

978-7-111-54584-2-Chapter05-73.jpg

▲地面的球场,地下的佛寺以及架起的俱乐部在坡面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