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05/学者点评
东南大学
史永高
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香港中文大学兼职副教授(2012)。200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设计与建造,是分离还是整合?从社会实践层面而言,由于社会分工、分离是必然的。也是因为分离,让人非常留恋那种整合的全能型大师的时代,但是已然逝去的,绝不可能简单地回归。不过,从教育而言,答案却相对简单:它必须被整合。这种整合不是为了今后让建筑师自己去搭建,而是要建筑师能够超越狭义的设计,进入到建筑活动的全过程,不一定是深入掌握,但一定要在思维和方法上有所知晓,以此来反哺自己的专业性质,使这一技能更为坚实;进一步来说,是要体会到建筑的重量,以及它的分量,在建造过程中去体会到建造(建筑)与人,与大地,与世界的关联,而对于这些关联的感受与感悟,非通过身体性的介入不能抵达。在一个分工与工具化的时代,这一点被遗忘已久,因此也便尤显珍贵。而假如设计与建造的整合在今天还有可能,将一定是以另一种形式呈现,这种形式有待在社会实践中去摸索,但是种子应该在教育中被埋下。
哈尔滨工业大学
白小鹏
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85年开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前哈尔滨建工学院)任教至今。研究方向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建筑学,建筑灾害学。
这是一个学生集体协商而非教授一言九鼎的典型学习方法。学生们在整个营造过程中学会了在各种复杂合力作用下的平衡和妥协,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会在建筑设计所追求的空间环境气氛与实际营造要素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这方面加以引导,仅仅就是引导,而不是决定。这对于建筑师思维素养的形成大有好处。同时,学生们也不只是参与一个单纯的设计,而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建造的全过程,去体验一个因地制宜的环境空间改良而非野心勃勃的重建。
同济大学
童明
TM STUDIO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研究、城市住房与社区发展,城市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与理论。
课题要求学生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建造活动中,基本上凭借现场有限的资源,在一种互动性的过程中来推进设计工作,这就意味着取消一切先有的预设,而注重于建构过程中的即时判断。这个设计课题更多接近于实际操作中的情景,的确是“从图纸到建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且从图面上看,所实现的效果与场地的气质也非常吻合。但文本对于设计的描述过于苍白,差不多只是一份工作情况的简单汇报,而对于设计的决策过程几乎只字未提,令人不太明白这个设计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最终的建造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在现实环境的重重限定中,所谓的创造性是如何达到的。
帕森斯设计学院
关键词
木作,工地,纽约
刘默琦
本科: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
硕士:帕森斯设计学院建筑专业
工作经历:
迪梅拉·谢菲尔建筑设计公司(DiMella Shaffer)
点·设计培训中心(D.O.T Center)
帕森斯设计学院建筑设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