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05/学者点评
同济大学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主要参与本科三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生城市与建筑设计联合教学。
这个作业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一个小练习,后面是一个大设计。前一个作业试图通过将事件及运动空间化的方法,为那些被认为已经成为定式的建筑学空间僵局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但是就空间论空间,无论怎么突破最终也还是进行了一种不同形式的空间形态表达操作,并没有看到预计的实质性突破。相比之下,后一个作业从建筑功能性的内在要求出发破空间形态的局,反而让建筑在几个基本的方面都达到了几近平衡的状态。这个设计虽然在建筑技术性上没有进行细致地落实,但是空间、结构、流线、形态这几点都有所考虑,不失为一份很好的设计成果。从教学训练的角度看,这个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辅导都是非常成功的。虽然教学设置中没有强调建筑的完成度,但是让学生对建筑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强度是足够的。这样的训练对于学生看待建筑,理解建筑,主动思考的能力都有直接的帮助。很感谢张智文同学对作业过程的清晰展示,让我们对这个优秀的课程有了真切地了解。
东南大学
鲍莉
东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为“建筑设计”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获得瑞士联邦高等工业大学博士学位,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院博士学位。致力于城镇系统研究、绿色住宅区研究与实践、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设计与技术的研究。
非常赞同屈米设计课强调概念和论证的风格,以及他的“建筑是一种实现你自己观念的方法”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他还建立了一套可以操作的训练程序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与包容。
从小练习热身入手,将运动轨迹分析转化为空间可能,之后运用学到的概念物化的手法审视建筑与城市的关联,建立自我的可能的建筑类型。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设计,培养学生先提出概念和论点,并进一步论证调试解决矛盾,训练的是理论思维与个人意识,与此同时,对历史的回溯与经典案例的学习仍然是重要的基础和参照。这些都是基于教授强大的理论指导与方法引导,已不仅仅是设计能力的训练,而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与设计探索的完美结合,应该成为建筑学设计教学的方向。
同济大学
童明
TM STUDIO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研究,城市住房与社区发展,城市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建筑设计与理论。
不太同意建筑空间只是作为针对某种运动痕迹的客观记录,因为这在逻辑中解释不通,也太简单了,因为所谓的运动存在着无穷的偶然性,而作为固定静止的建筑物体,又如何来得及对此进行捕捉记录,随意性太大了,尽管最终形成的设计方案非常丰富。我对此的理解不如在于,那种规矩且带有边界的空间更应当成为一种背景性的舞台,用来捕获并展示运动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流动性。屈米所谓的“建筑是一种实现你自己观念的方法”,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观念本身,以及物化手段;如果建筑只是作为一种被动性的痕迹记录仪,那么也就削弱了观念,主动性的物化也就无从提及了。
哈佛大学
关键词
边界,地域,帕拉迪奥
李益
本科:重庆大学建筑学
硕士:哈佛大学建筑March II专业
工作经历:
中国建筑研究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