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在挪威的3个月的设计时间,可分为4个阶段:
阶段一:每人一个方案,16个学生的方案中投票选出7个方案。
阶段二:2~3人一组发展7个方案,从中投票选出2个方案(原计划选出3个方案,然而有2个方案的票数远远多于其他方案)。
阶段三:8人一组发展2个方案,由教授或甲方决定最终方案。
阶段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最后方案,绘制施工图纸,统计几个月来的筹款,并准备和安排施工。
▲阶段一的16个方案
▲阶段二的7个方案
▲阶段三的2个方案
最终所选定的方案,其优势在于创造了一种适宜的观演氛围,并且可以快速搭建。从最初的S形方案,方案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特别的微型化的半圆形剧场。观众席的边缘是一圈步道,人可以从地面沿着这条弧线边缘上行到基地原有的4m高平台。同时人也可从中心的舞台沿任意方向直接爬到观众席的顶端。通过错置的座位,方案巧妙地同时兼具了坐(观看)和走(游乐)的功能。而方案本身却十分简洁易行。
▲最终方案
方案选定之后的阶段四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团队的共同工作,每个人自愿或是接受安排,被分配到不同小组,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 设计深化(Design development)
• 规范了解(Regulations)
• 项目策划(Project Planning)
• 材料造价分析(Costs&Material)
• 细部结构(Detailing/Structrue)
• 等比例模型(1∶1 Mock-ups)
• 犀牛建模(Rihno model)
• 资金募集(Fund raising)
• 放线定位(Setting out)
从始至终,设计课程没有明确的设计倾向,教授似乎不会刻意将方案引导到某一种价值判断之中,所有的选择都是由学生投票决定。个人的偏好被不断审视并要求足够的理由,从而使得方案经过多人反复调整之后更加适于建造。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设计过程里,有一些因为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中西教学上的不同也很让人有所触动。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非常平等,不会事事替学生拿主意,或者因为经验就对学生的各种想法产生质疑。外国学生也非常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在讨论中,喜欢随时提出解决办法的思维而非批判的思维,他们总是习惯于先做出东西来再讨论,这些都让人觉得非常积极。
唯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教授对于工作方法,对于设计,对于制图太过没有要求。因为缺乏要求,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就显得随意,不那么紧凑,成果也没有那么明显的特征。同时,也不会形成特殊的设计系统,难以对自身的设计形成批判。
▲最终平面图
▲最终框架大样图,17品框架中的一个
▲最终绿墙部分框架大样图,7品框架中的一个
▲最终门做法大样,现场在此图基础上发展了设计
▲每天拍摄、共24个工作日的照片
▼建造阶段
在智利一个月的建造时间里,每周需要工作6天,现场的工作也十分辛苦。没有工人,全部依靠学生自己,基本上是靠小型机械和人力完成的。到最后我每个指关节都疼痛不已,几乎难以再去抓重物或者长时间攥住工具。
前期因为组织上的松散进展稍慢,后期调整之后得以按期完成。
第一周清理现场,完成了基础的大部分工作。
第二周完成基础,完成6品框架及部分座位。
第三周完成了座位区域所有的17品框架,将其安装到位,并完成半数的座位安装,以及4扇门的制作和安装。
第四周则是完成了最外侧的人行步道、栏杆、绿墙、厨房屋顶,填平地坪。最后一天下午专门留出时间整理现场并进行拍照。
现场建造好像搭建一个大模型。从人可以操作的尺度的构件,组装成为人身处其中的尺度的建筑,这一反差会让人重新理解之前的图纸、尺寸以及搭接方式。
正如教授所说,“你在搬动框架之前都无法想象它会有这么重”。通过建造,学生感受到在设计及制图过程中所无法体会到的各种材料的重量、质感,也能够天然地理解搭建次序。
同时,建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设计和现场试验的过程。例如柱脚,设计时是设想用螺栓与木头连接,但钻孔不便,于是想出来用钢筋焊成一圈箍在木材上的办法。再如门的做法,做了一个出来之后,觉得太过费工,而且效果不佳,于是在现场讨论了五六种做法之后,找到了一种更加美观和快速的做法。
▲框架的制作和安置
▲柱脚做法及门的做法的尝试
建造中也得以对设计做出临时调整。计划和随机反应总是共同起作用。比如说,现场发现已有土灶和卫生间,在挪威时因为资料有误,之前的设计完全无法实现。于是立即更改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到最后因为时间紧迫,厨房屋顶在建造时都没有图纸,直接延续原有柱网、现场量取尺寸进行建造。(尽管这样有些不够专业,但是在施工器械精度难以保证的情况下,现量现做却最有效。)
▲厨房屋面直接从扶手延伸出来,搭接至原有院墙上
过程中还有一次,是在挖基础时挖到了一只腐烂的猫的尸体,有学生说觉得恶心,于是教授拍板说把猫埋回去,将基础移位。这一点实际上很不尊重设计,但最后项目仍是顺利建成,效果上尽管打了折扣(因为有一品框架明显不在序列中),却不影响大局。这一点让我明白建造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宽容度,设计并非精确到无可更改。这种建造过程的再设计,许多是由于缺乏经验和事先设计,包括制图中考虑不周之处,以及未深思的细部做法;同时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指令,效率较低。但它也十分灵活,得以即时地将原有设计进行修正,能够直接面向设计的最终效果。
▼后续及其他
工程结束及汇报之后,还有一周的旅行时间。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个人被要求提交一份报告,介绍自己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里自己的贡献。同时,两位教授专门请每个人同学面谈了一下,询问学生对课程的感受,诸如觉得设计课程的收获多少,不足在哪,以便他们在下学期对课程有所修正。等到寒假归来,项目已经或者即将在约30个网站或杂志上发表,而这些也是这个项目的一部分。
整个过程里,除了由教授联系甲方,进行结构计算,确定构件尺寸和决定节点做法,采购材料,以及将整个项目在媒体进行后续发表之外,从制作博客、即时发布整个设计课程的进展,到在网上众筹、四处发信并联系可能的人群筹款,到进行预算,到拆除屋顶、挖地基、现场焊接,到拍摄高清照片、制作视频、布置展览,所有这些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不局限于学校里埋头设计,而是进入到社会,在从预算到建造的整个链条之中,设计只是完成建造的一个手段和中介,而不会停滞于华丽的渲染图纸或是不符合现实的细部。在这个过程里,挪威学生展现出的全方位与多样性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本作品发表网站
ArchDaily
Architizer
Carnet de notes
notey
archiexpo
Designboom
Contemporist
Summa+
Homify
Catálogodiseño
Landscapevoice
Architectlover
Theneeds
Thearchitectureclub
Photo.zhulong.com
Architectnews
icmimarlikdergisi.com
Brownstudio
Sirasithta
Futurist—architecture
e-architect
Seriouslyarchitecture
Competitionline
Archinect
Divisare
Journal-du-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