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MLA I AP作为一个认证的专业学位需要在第一年完成两个核心设计课程。

MLA I AP第一年秋季和春季学期开学前,各有一周必修的学前班(Pre-Term Workshop),分别学习Grasshopper和ArcGIS,内容均和之后学期的核心设计课程有关。

MLA I AP的第一学期是和MLA I第二年学生,以及MLA II新生一起上课,一共70人左右。核心设计课每周2次,每次12:30至18:00,一共6名老师,每名老师带12个学生,每两个同学一组。第一学期的核心设计课程分为4个两周的研习班以及一个6周设计课程。前4个研习班主要针对湿地地形、人迹活动、基础设施、密度、城市形态、建筑和景观的关系进行训练,并没有实际的场地,强度非常大。

978-7-111-54584-2-Chapter03-48.jpg

▲研习班1:城市化中的土地形态、水和景观(landform+water workshop,landscape as urbanism) 研习班2:确定的不确定性:景观和活动(determinate indeterminateflexible:landscape+social activity) ©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

978-7-111-54584-2-Chapter03-49.jpg

▲研习班3:在建项目的形式和密度(on built form and density) ©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

978-7-111-54584-2-Chapter03-50.jpg

▲研习班4:建筑和景观:编织和空白(buildings and Landscapes:Fabrics and Voids) ©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

每个研习班都要求出4个设计过程的图纸和实体模型。2人一组,不能自己选队友和小组老师,每个小组都是一个MLA I第二年同学搭配一个MLA I AP或者MLA II的同学。对于初到GSD的新生,学校这样的分组可以让已经在这里学习一年的MLA I第二年同学帮助AP和II的同学快速熟悉这里的环境,并且让有专业背景的MLA AP和MLA II的同学在小组学习中给予MLA I的同学们一定学术上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的6周则是一个深入的设计课程,从前期先例的分析,提取设计元素,到结合场地勘察,最后完成设计。

978-7-111-54584-2-Chapter03-51.jpg

▲研习班最终成果

978-7-111-54584-2-Chapter03-52.jpg

▲终期答辩©克里斯·里德(Chris Reed)

先例分析

前期分析,我们选取了6个先例进行研究,分别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6]的默伦新城(Ville Nouvelle Melun Senart)和埃森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Zollverein),MVRDV[7]的波尔多市城市扩建方案(Bestide-Niel),TKV[8]的加龙河埃菲尔(Garonne-Eiffel)以及之前的研习班2的地形和研习班3的纽约容积率覆盖率研究。整个分析分为3个步骤进行,将案例不改变原本方向直接放进我们自己的基地中,之后再进行比例和方向的调整,最后在每一个案例中提取一个特殊点进行强调。

978-7-111-54584-2-Chapter03-53.jpg

▲先例分析

设计

通过前期分析,我们提出了大胆的策略,我们认为设计并不仅是基于场地的设计,更像在景观基建的基础上对场地中“流”的探索。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限于研究静态的建筑平面,而是希望捕捉到场地上动态的、瞬时性的信息。我们希望通过对场地的处理解决水流、人流、植被连续性和建筑功能等问题。

978-7-111-54584-2-Chapter03-54.jpg

▲总平面

1.平面,人流时间线

基地位于奥尔斯顿,夹于查尔斯河的灯塔公园铁路(CSX Beacon Park Rail)和剑桥路(Cambridge street)之间,呈三角形,基地上有高架与铁轨。根据前期调研,场地上将有不同的人群穿过,波士顿大学学生、居民及游客。不同的人流对场地有不同的需求,并且会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场地,这将影响到之后功能的布局。

978-7-111-54584-2-Chapter03-55.jpg

▲水系与建筑分析

2.分析图

总体策略:我们提出了毛细管原型,这是经过场地前期调研后提出的总体策略。在城市环境中,毛细管原型对三条边界分别做出不同的反应:对居住区开放,像河岸延伸,与铁轨平行结合绿带形成噪声隔离带。另外,毛细管单元能够结合建筑、绿地、储水池等基础设施共同处理场地表水流、人流、生态等问题。

978-7-111-54584-2-Chapter03-56.jpg

▲坡度和水流分析

3.具体策略

绿带:基地按条带划分,三条绿带与居住、办公、学校间隔,分别作为降噪带、绿轴线,与沿河绿地建筑功能;带状分布(居住、办公、学校、商业)根据对人流的分析安排混合功能,混合并不是高密度,而是研究不同功能在场地中的结合。

建筑:以grasshopper对建筑密度、阴影的分析为基础,通过控制建筑的围合、屋顶坡度使建筑与场地融为一体。

水流:在毛细管系统中,每条单元包括山谷与坡地,平时是人的景观流线,下雨时可以汇集雨水并用于灌溉,最后还会汇集于雨水广场。

植物带:从山谷底部开始沿着毛细管结构肌理生长扩散。

978-7-111-54584-2-Chapter03-57.jpg

▲毛细管系统分析

978-7-111-54584-2-Chapter03-58.jpg

▲室内功能、室外功能、建筑高度、水流

978-7-111-54584-2-Chapter03-59.jpg

▲人流、植被连续度、阴影、坡道

设计深化

取场地的一小块局部推进:建筑屋顶起伏——架空(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建筑体量与地形的结合(建筑结合水流、坡向设计室内外功能)。从景观出发的场地设计能更好地控制不同的流线,让室内外的空间与功能延续。

978-7-111-54584-2-Chapter03-60.jpg

▲设计过程

978-7-111-54584-2-Chapter03-61.jpg

▲切片模型

978-7-111-54584-2-Chapter03-62.jpg

▲设计过程

978-7-111-54584-2-Chapter03-63.jpg

▲切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