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05/学者点评
东南大学
史永高
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香港中文大学兼职副教授(2012)。200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学院与公司的差异何在?这是一个令人越来越困惑的问题。如果学院提供的只是公司事务的预演,那何必不直接进入公司?建筑教育中实践性导向的特点非常突出,但是学院存在的意义恰恰又是与实践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是建筑教育中的一些核心命题,尤其当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建筑教育时更是如此。学院从行会中独立,一定有其历史原因,如果今天的状况下,学院依然存在,一定也有其现实意义。不过,具体到个人,问题倒也简单: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持续性既是因为要补全未知的和未曾经历的领域,也因为学科内部的知识、观念、价值不断在丰富、更新、游移之中。作为补全,选择与已经获得的教育差异化的方式最有效率,但如果这个馒头碰巧让你感到吃饱了,绝不是说之前的那么多馒头都毫无意义,哈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白小鹏
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85年开始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前哈尔滨建工学院)任教至今。研究方向包括公共建筑设计,建筑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建筑学,建筑灾害学。
这是一个非同一般的建筑设计课,明显区别于一般游戏性的学生设计和建造,真实建设的综合实践环节全部包含在这里了,从项目计划,建筑设计直到适应规范和施工建造,甚至还有与业主的交流和与官方的协作,烦琐啊!然而这是建筑师的职业所要求的必备素养。有趣的是这些挑战使学生们完成的最终作品从建筑空间到材料技术都与设计目标的要求近乎完美的相契合,在环境气氛的表现方面无懈可击。这是对空泛的理论教学方式的对照和嘲弄,因为很多设计课从一开始就会只偏向对于理论的追求,这尤其表现在一些自以为高大深奥的设计院校。
华南理工大学
孙一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建筑设计”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负责人。曾主持多项国家大型体育建筑工程,完成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及其他体育建筑工程22项。
虽然是设计课,但目的超越了完成一个有型的设计成果。完整的建造过程拓展了学生对建筑师工作的认识,即便如作者这样已经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学生,其教育效果也是明显的。
这种实实在在的建造课题,在国内并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其难度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那种控制与放手间平衡的把握。常常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学生成为老师设计意图的绘图人与建造者。当然,真正建造决策过程能否有胸怀让学生窥知实情、工程监管体系能否放心让同学参与施工,这些就需要校园以外体系的配合了。
宾夕法尼亚大学
关键词
展厅,参数化,建构
马宁
本科:长安大学
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
工作经历:
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纽约CetraRuddy建筑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