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上半学期

第一学期的设计课程是一个入门的阶段,贯穿整学期的关键词是“变形”。简而言之,就是每个练习你都会有一个先例,以先例为起点,开始就几何、形态、功能组织等方面进行变形,最终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设计结果。因为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没有设计基础,所以前三个练习是无场地的小练习,分别侧重几何形态、地形变化、植物配置,每个历时1~2周,节奏非常快。也通过这三个练习,学习和练习一些基本的画图(手绘+计算机)、模型及草图方法,为以后打下基础。

978-7-111-54584-2-Chapter03-30.jpg

▲先例:沙漠广场(Plaza Del Desierto)

第一个练习是在一个没有雨篷的先例中,从另外一组先例,即几种不同类型的雨篷中选择一种结合。我选择的是规整几何状的遮蔽式的廊架。由于沙漠广场(Plaza Del Desierto)是一个模块化设计,有了基本的网格之后按照比例和其他制约因素分配了草地、水、灌木、乔木及铺装的不同比例。因此在结合雨篷的时候我沿用了这种思想,用这种逻辑在雨篷上开洞,并且通过一天中的光影变化控制人的活动。

978-7-111-54584-2-Chapter03-31.jpg

▲雨篷练习——手绘平面

这个练习是从先例的平面几何形态出发,加入地形变化(同样有另一组先例可供选择),从而创造不同的体验。在做这个设计时,特别强调抬高和凹陷的土地部分的平衡性,差异必须控制在50%内,这也是从此以后要求我们必须牢记的原则之一。

978-7-111-54584-2-Chapter03-32.jpg

▲先例:佛拉明哥广场

978-7-111-54584-2-Chapter03-33.jpg

▲地形练习局部模型

978-7-111-54584-2-Chapter03-34.jpg

▲植物配置练习模型 先例:高线公园(High Line)

最后的练习是在一个固定大小的场地内,取先例的一个几何单元进行重复,然后配置地面水、灌木、乔木以及水体等下陷部分。重在练习植物高度对体验和行为的影响。

下半学期

下半学期一共六周左右的时间,要求完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滨水空间设计。基地位于波士顿港口,面积不大,约100m×100m。在这个课题中你依旧会得到一个先例,共有五个可供选择,均是很出色的滨水设计案例,如澳派景观设计工作室(ASPECT STUDIO)[5]的杰克埃文斯港口(Jack Evans Boat Harbor)设计,奥斯陆歌剧院(Oslo Opera House)设计等。

因为主题是变形,简单回顾一下这一环节我的思路。我的先例是奥斯陆歌剧院,由于设计本身的尺度很大,都是由大块面的坡和切面组成,因此如何将其转化成合适的尺度是我一开始比较纠结的部分。同时,从前面几个练习也可以看出,可能怕初学者一下子“飞”得太远无法控制,所以有先例来辅助设计,但是最终结果追求的是与先例“完全不同”。考虑到这两点,我的设计的变形过程是,由先例的不规则几何体的边延伸出线,再移动这些线得到网络状的图形。打破了原有尺度和几何形态之后,为了进一步强调“线”,主要在这上面做文章,将其转化为墙、桥以及路等。做完这一步后我和导师都笑称“终于和大运河(Grand Canal)区别开来了”。

978-7-111-54584-2-Chapter03-35.jpg

▲变形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