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在设计方面,哥伦比亚大学的城市设计项目主要方向偏向于实际应用与创新设计的结合,尤其强调可行性与实用性。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总是在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不停地寻找和确认利益相关者,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整体性与阶段性,然后再细化到城市地块和建筑尺度的设计上面,所以可以理解成为现有城市肌理创建一个新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立足城市尺度以至于区域尺度或是国际的尺度上的一种设计,可以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以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来引导城市的发展。
夏季的项目主要是以纽约为背景的城市系统研究,而我们的场地是曼哈顿中岛下东区的纽约市房屋局居住区,这个地方是公共住房区,居住在这里的人大多都是低收入者,公共交通系统也离这些高密度的公共住房很远,最近的6号线跟Q线都有四个街区的距离,所以主要的交通系统还是依靠现有的公交线路。除此之外,这里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方便的区域,这些低收入的人群虽然住在曼哈顿中岛下东区却过着与其他纽约客不一样的生活。他们拿着不是很高的收入住在高密度且极度拥挤的公共住房里,成为这座城市一个不可遗忘的死角。然而纽约并没有因为它的繁华而怜悯住在这座城的不同人群,反之,它异常的苛刻与势力,在这样一座看起来统一规划、横平竖直的城市里,他们的生活质量却与人群的收入一样被切割出来,继而导致了恶性循环。人口结构的单一模式、低教育水平之下,大量的无业游民游荡在这个区域,导致这里成为不是很受欢迎的地方,即使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址位置,也没办法解决这里的社会问题。
▼步骤一:实地勘查——实地分析场地的问题与优势
以项目的实地考察为基础,开始寻找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设计的切入点,然后慢慢深化。从解决一个主要的问题开始,进而研究其他社会影响:调研的时间一般会在四周左右。
▲百年洪水线
▲防洪工程
▲下水道泄洪系统
▲缺少区域链接入口
▲防洪线高度
▲年度降雨量
▲现状
▼步骤二:设计方案
根据场地现状提出一个新城市模型来解决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设计上要注意保护区域免受飓风影响,并植入多种社区项目,提高社区与城市的联系。
在设计方,由于场地地势低洼,遭受了飓风的巨大破坏。所以我们要保证并且建立一个保护平台,使得区域不被飓风再次淹没。同时,造成积水的问题不仅仅是洪水,内陆暴雨也会造成积水,而这个问题并没有被有关部门注意到。因此,我们提出了重建社区保护的计划。
▲在地形低洼的场地建立雨水公园和水生态系统,从而重新利用洪水,并把其转变成一种城市形态
▲建立多条街道链接将小区和河岸景观联系起来,并且加强和曼岛中心的社会联系,打破孤立局面。
▲场地分析
▲植入活动项目
由于这一区域与周边环境的分离,就像是一个先于曼哈顿中岛的海岸,一定程度上隔离了曼哈顿中岛与下东区海岸线的联系。所以我们也提出了下东区海岸恢复项目,我们提出延长河堤,将社区与河岸景观联系起来,并将其整合到核心的小区里面,使得整个景观生态变成一个绿色生态走廊,并且在小区加大绿化,植入不同的功能分区与活动空间,活跃小区的景观。
▼步骤三:联系与设计阶段
为了完成这个新的城市系统,需要提出详细的设计阶段和步骤来提高项目的完成度和明确具体每个步骤需要植入的元素。另外设计时要注意,这种新的城市生态系统还需要与市中心加紧联系,避免社会脱节现象发生。
▲清水系统
环境问题也是另外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2012年的飓风桑迪(Sandy),导致整个纽约尤其是曼哈顿中岛大面积电路系统瘫痪,同时海水的水位线远远高出了警戒水位,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断电与交通系统的瘫痪,整个城市的食物链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由于水位线的上升,受到飓风影响的区域的一层和地下一层,包括地铁都被海水淹没,我们的场地就正好在这片区域。
所以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环境与区域的保护。而且由于纽约市将整个曼哈顿中岛的防洪项目提到日程上,才有了后来2014年大家耳熟能详的BIG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拿下纽约干线(Dry Line)的惊天大单的事件。后来在夏季的项目我们也有幸参加了BIG事务所的听证会。
雨水过滤系统穿过曼哈顿中岛到达小区内,再连接到河岸景观。该通道结合了行人流动和水循环,同时也将公共活动的区域,慢慢地融进了社区内封闭建筑物之间的私人空间。
▲切面
▲生态走廊(ECOLOGY ALONE THE SPINE)
在添加景观的同时,由于飓风的影响而造成一层和地下一层电力系统的瘫痪和个人财产的损失,所以在设计中把原来的一楼居住区加盖顶层电力系统移到二楼以上,取而代之的是在一层和地下一层加入不同的功能社区,分别加入一些商业用途的沿街立面和社区活动中心等一系列综合设施,目的是在保护社区安全的同时增加,更多的活动区域,使得这个小区重新融入整个曼哈顿岛的社交活动。在人口的多元化上面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方案还提出了如何在不同的降雨季节利用水来形成不一样的水生态景观,景观会随着季节与水量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