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新尺度

过去,建筑本身作为一个遮蔽物与自然环境分离,而如今,这两者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纯粹的自然”或者“单纯的人工制品”都不能完全满足这个时代所追求的舒适性。因此,这个时代必须会有一种新的建筑、新的语言。而实现这种新的建筑、新的语言的途径之一就是新的尺度。

978-7-111-54584-2-Chapter03-107.jpg

978-7-111-54584-2-Chapter03-108.jpg

978-7-111-54584-2-Chapter03-109.jpg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0.jpg

新的建筑自由漂浮于空中,柔软蓬松像云,透明复杂且像气流,巨大但是没有物质。介于自然现象和真实建造之间,可以成为建筑新的潜力。

树林

设计一个建筑如同种植一片树林,内部空间如同行走在森林中一样模糊。这种模糊性为空间的形态和使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天空天空在垂直方向给了建筑新的尺度。打破原有高层建筑的比例,颠覆从地面向上建造的传统。新的技术可以让建筑无限高,天空成了建筑周围新的环境。

地平线

地平线来源于大地和天空的交界;然而传统意义的景观只设计地面而没有上空。新的建筑也许会有像大地一样的楼面和像天空一样的屋顶。

云、树林、天空、地平线

图片来源《建筑的另一种尺度》石上纯也著(Another Scale of Architecture by Junya Ishigami)

意向参考

每个学生要求去找一两个关于日本文化的参考或者意向。比如有的同学研究鸟居对于空间的界定,有的同学探索日本地震对于结构体系发展的影响,有的同学用当代神龛的形式诠释。这些参考或者意向最后不一定能够带到设计中,但是在设计一开始促进了同学们对文化和场地的理解。同时,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评委老师中不仅有建筑师和老师,也有结构工程师和建筑理论家,互相间的讨论和交流更有多样性。

日本自古以来将鸟居称为没有屋顶的门,其名字也是由中国的“华表”翻译而来的。鸟居一般建在御陵和寺院内,一般来说,鸟居是连接神明居住的神域与人类居住的俗世之通道,作为神社的入口标示界定了精神空间和世俗空间。其实在很多地区,在精神功能性越来越弱化的当代,鸟居已作为周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1.jpg

▲伏见稻荷大社一品品的鸟居限定形成一个神秘通道,光和树影从缝隙中渗透下来。

从做模型开始

相对于计算机模型或者图纸,石上纯也更加偏向实体模型。课程设计的第一节课是他在东京用视频软件Skype和我们一起上的,要求一周之后他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看到的是每个同学做的大量模型。

模型是推敲空间的方式,这种不断试错和调整,探索了空间的不同可能性。从很多当代日本建筑师的过程模型照片中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想法在一开始并不独特,有些甚至拙劣;但是在大量的不断的模型制作中,总有一些特别有潜力可以继续往下发展。随着推敲过程的深入,概念越来越具体,设计也越来越好。

然而,石上纯也对如此壮观的模型阵列并不满意。虽然每个同学提出了各种空间和结构概念原型,但是很少有同学把场地做出来,并且每个模型局限在场地内部,即便是做了场地模型,所做的建筑也是其中一个点,是一个物件,而不是真正的建筑。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2.jpg

▲同学们的概念模型

回归场地

基地位于东京目黑区的一个保留的大公园,整块绿地被高密度的城市建筑包围,西边有高架桥。公园深处有个房子,是原来王子(Prince Asaka Yasuhiko)的官邸,现被改造成了东京都庭园美术馆(Tokyo Metropolitan Teien Art Museum)。课程设计没有对建筑功能作特别的要求,甚至没有对建筑范围做出明确规定。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3.jpg

▲基地全景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4.jpg

▲原有官邸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5.jpg

▲场地中的日本传统园林和茶室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6.jpg

▲场地中的西方园林部分

在基本了解场地之后,每个学生带着各自对于自然环境、城市和边界的理解,开始又一轮的模型。与之前只是放一个新建筑不同,新的设计把整个场地当作要素来处理。面对周围城市人工环境的侵蚀,有的概念给这个公园里的各种动植物建立一个个全新的家,而家的大小按照公园现有的动植物的尺度设定;为了让公园延伸到城市,有概念将公园边界部分整体抬高至高架路的路面高度,使得公园在三维上得到了扩展;更有的概念直接摒弃重塑公园本身,直接升高高架桥道路等基础设施,让公园最大程度的渗透到城市环境。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7.jpg

▲概念草图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8.jpg

▲过程模型改造场地

978-7-111-54584-2-Chapter03-119.jpg

总平面

我做的是这个美术馆的扩建,是对于整个公园内部元素的整合和外部环境的介入的操作,营造出更大的空间尺度。随着周围城市环境的发展,公园的完整性虽得到保留但是却与周边越来越分离。西边有高架桥,周围是墙。原有建筑位于公园深处,南边是有点荒废的日本茶室和西式园林。

设计利用原有起伏的地形,稍微加减土方,塑造成“山丘”一样的空间氛围,各个小山丘互相围合成不同情景的聚落空间。靠近边缘的山丘重新定义了与城市的边界,产生隔而不断的关系。西边高起的山丘把绿色植被向城市伸展到了新垂直高度,同时又阻隔了高架桥视觉和声音的干扰;南边山丘之间的平坦虚空又联系起城市空间。

中期评图

课程设计的中期答辩是在石上纯也的事务所——位于东京六本木的一栋小楼的地下室。地下共两层,其中一层是员工画图和做模型的地方,不过各种体积巨大的模型占了多数空间,交通空间变得有限,遇到狭窄的地方只能从两个大模型中间侧身走。一层地面掏了一个大窟窿,人可以钻到地下二层,同样堆满了建筑模型和图纸。混凝土地面,而墙面和天花板均刷白;没有任何窗,完全靠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这种极端的做法让人感知不到世界和时间的存在而完全沉浸在工作中。

石上纯也邀请到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佐藤淳还有奥雅纳日本分部的结构工程师作为答辩评审。妹岛认为需要进一步了解基地本身的特有属性,比如基地内部微妙起伏的地形需要更加小心的对待和处理。西泽立卫对于自然这个词进行了新的解读,他认为自然不仅仅是自然或者自然界所包含的动植物;它其实是一种行为模式和习惯,具体来说也许是日常何时吃饭或者吃什么的问题。两位结构工程师则对新建筑尺度非常敏感,反复确认结构落地对于基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