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DESIGN METHOD AND PROCESS 02/设计过程和方法

1.纸的性能和纸制滤光模块

从对纸的材料特性的探索开始,在自己随意尝试之后,要求用其表达“柔软”“厚重”“刚硬”三种性质。这里很有趣,每个人用自己的理解表达抽象的概念,之后过程的模型表达也有很多是偏抽象概念性的。评图时看到了不少脑洞大开的研究。第二步是用纸创造一个单元,并发展出有孔隙的三个模型,分别表达这三种性质,选择一个模型按照自己给定的意向完善,并用分析图表达阐述此意向。在这里,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开始摸索和理解“模数”和“孔隙率”的概念。

978-7-111-54584-2-Chapter03-74.jpg

▲光线现状

978-7-111-54584-2-Chapter03-75.jpg

▲设计意图

978-7-111-54584-2-Chapter03-76.jpg

▲纸模滤光模块

2.土壤剖面

在野外调研中,每个小组被分到场地不同地带的一个坑,研究土壤性质和分层,做一系列小实验并用照片和草图记录。然后以之前的纸膜过滤器为基础,做出土壤断面的模型(抽象表达孔隙率、透水性、湿度、颗粒大小、密度等特性)。接着每人研究各种不同孔隙率的材料,并选择其中两种,代替之前的纸质,表达土壤断面的特性。在这一个阶段,通过“抽象表达关系而非具象表现物质本身”。这一方法逐渐加深我们对土壤结构性质的理解。

978-7-111-54584-2-Chapter03-77.jpg

▲土壤性质观察与实验

978-7-111-54584-2-Chapter03-78.jpg

▲土壤剖面分层与性质

978-7-111-54584-2-Chapter03-79.jpg

▲土壤剖面模型

3.临界点和自然现象

实际场地中存在着很多区域的交界与转换:公路、丘顶、开阔草坡、灌木丛、小树林、芦苇、沼泽、沙丘、沙滩及海。这一部分通过场地长剖面表现土壤状况,同时分析整个场地的水文、坡度、植被及视野变化,学习这些区域的交接转换,并用模型表现其中两个感兴趣的临界值。与场地状况变化相对应,各种现象也在微妙地变化着,这里既需要准确的定点温度、湿度、风速的数据测量,也需要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感官力量,捕捉一切感兴趣的现象与变化,这些感受体验都是之后方案的灵感来源与设计基础。

4.通路设计

这是一个很初步的小设计。基于之前的调研,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现象作为概念对象,并通过改变地形、植被、水流等来创造一条路径,使自己完成对这些现象的改变。

978-7-111-54584-2-Chapter03-80.jpg

▲现象:温度与光影

978-7-111-54584-2-Chapter03-81.jpg

▲现象:风与声音

978-7-111-54584-2-Chapter03-82.jpg

▲风与声音——调研

978-7-111-54584-2-Chapter03-83.jpg

▲风与声音——现状

978-7-111-54584-2-Chapter03-84.jpg

▲风与声音——意图

5.教室设计

这是一个独立的设计,但是是基于前面对场地和现象的理解之上的。要求很简单而且弹性很大:大致是设计一个室外空间用于教学相关地质或生态知识,需满足三十个人的停留空间和两三人的交谈空间。

我的灵感来自一次去场地时恰巧碰上的春潮,极高的潮汐把整个沼泽地包括其中的一条道路都给淹没了,大地缓缓倾入水下的微妙美感与反光的线性水面延伸至远方的无尽之感挥之不去。回来很快就做了个意象模型,甚至连目的都不明确,完全靠直觉,现在想想,其实是对春潮画面感的提炼。

后来慢慢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从山顶的停车场就能遥望到闪亮的海面,一路下来,体验过各种环境与空间后,来到无尽的海面,随着人们的行走,构筑物散落延伸至海的更远处,逐渐消失。

978-7-111-54584-2-Chapter03-85.jpg

▲灵感来源:春潮

978-7-111-54584-2-Chapter03-86.jpg

▲闪耀的线

978-7-111-54584-2-Chapter03-87.jpg

▲延伸的线

海作为最动态的环境要素,波浪、潮汐、沉积物无一不在改变着,构筑物在这里作为标尺,默默展现着海水的变化。概念模型的原型是数个处在不同标高的长条水平延伸到海面远处,在不同的潮汐高度时,一些构筑物露出水面,一些被淹没;除了视觉,水面上人体验的空间也在相应改变着,流动,围合,或是从构筑物走向远处。随着与海岸成一定角度的海浪冲刷,构筑物一边会积累起沙子,地形慢慢自发产生了变化;而被海浪冲刷至岸上的不同沉积带,也会在构筑物上留下印迹。考虑用石笼作为构筑物材料,水流可通过以减小海浪冲击力,沉积沙和其他物质可附着在构筑物上。

978-7-111-54584-2-Chapter03-88.jpg

▲海水动态

978-7-111-54584-2-Chapter03-89.jpg

▲潮汐区沉积带与附着物

978-7-111-54584-2-Chapter03-90.jpg

▲潮汐与沉积物形成

978-7-111-54584-2-Chapter03-91.jpg

▲石笼对海水和沉积物的影响

基本想法明确后,便是根据意图创造相应的空间:每条构筑物的宽度改变和不同的高度可以带来不同使用方式(引导、靠坐、行走、停留、遮蔽、围合);构筑物之间的空间比较难掌控,因为是随潮水动态变化的。为了证实沉积沙会形成,以及说明怎样用构筑物改变与控制沉积沙的形成,我做了两个实验:一是用稀石膏溶液模拟成一定角度冲刷构筑物的带沙海水,最终在模型的特定角度会留下沉积的石膏;二是一系列的小实验以研究不同角度与位置(分别为单个、双平行、双平行错动、双八字、双八字错动、双垂直)的构筑物摆放会怎样影响沉积沙的形成。并将两个实验都用录像记录了下来。根据实验归纳出规律,并根据意向空间调整构筑物排布,用大尺度模型研究空间使用。最后是依据各种反馈进行的调整。

可以看出,在设计的过程中,草图和实验模型是帮助思考甚至启发思考的重要力量来源。在之前,我们常常忽视了手头最直接的推敲方式,借助软件“间接”设计,模型只是最终的表现手段。抽象模型帮助理解物质表面下的逻辑关系,想法模型迅速记录自己的直觉,概念模型最大程度地表现思维进程并推敲改进,实验与纪录也是很有利的推进工具,而最终的表现模型更多展现的是实际外貌。

978-7-111-54584-2-Chapter03-92.jpg

▲实验过程1

978-7-111-54584-2-Chapter03-93.jpg

▲实验过程2

978-7-111-54584-2-Chapter03-94.jpg

▲大尺度空间研究

978-7-111-54584-2-Chapter03-95.jpg

▲铝网模型及建造成果

6.金属材料的建造

在设计原理过程中穿插了一个为期两周的装置建造课程,由两位日本老师教授。时间安排:第一周按材料分成钢片,铝网和铜线三组,个人推敲材料特性,设计单元节点,组内确定单元和具体场地,并讨论决定搭建方案;第二周正式搭建。

我所在的是铝网组。铝网的特性是有一定的可塑性,易受外力影响;视觉上不同层数相叠起来形成不同程度的半透明效果,层层叠叠的感觉让我联想到了树林里交错的枝叶;而场地内的树冠很高,人难以直接感知,所以此装置的概念是“下层树冠”(sub-canopy),创造一个人可感知的穹顶。从模型到建造经历了很多不可预知性,这也正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搭建时正值秋天,树叶的颜色很丰富并有层次感;风雨中轻质的铝网会轻轻晃动;搭建完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雨,吹落在装置上的落叶使其多了一份融入感;装置尽头与芦苇丛之间的空地本有一块难看的低洼地,而雨水将它注满,反而形成了一处意外的景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