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05/学者点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叶飞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Teemu Studio合伙人。
对材料、构造、结构的全新探索需要处理这样一组关系:既不能有太具体的限制,因为会影响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又不能让没有经验的学生无边际摸索,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找不到指向可建造的组合。哥伦比亚大学的这门课程在教师配置(两位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的实践建筑师)、结构原型讲座、材料公司参观、软件技术交流、营造工作坊参观、节点深化讲座等一系列周边资源的配合是课程成功的关键。
本份作业是一个在课程框架内探索的成功案例,从多种材料的组合、节点测试和修正、结构受力的模拟计算、最后的加工和搭建,直到后续的展览和拓展设计,都可以看到学生收获满满。虽然存在一些比如成果对题目要求的冥想空间的表达性不足、关于能动性部分缺乏必要控制、灯光和环境缺乏互动这样的瑕疵,但是成果已经很精彩了。
独立建筑师
俞挺
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现代建筑都市院总建筑 师,Wutopia Lab创始人,Let's Talk创始人,城市微空间创始人,旮旯联合创始人。
国内高校也有“实体搭建”“建造节”等类似的课程或活动,但是在过程中缺乏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周边资源的配合,让这些尝试流于“纯艺术性表达”的表面,失去了对材料和建构的深入探索,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题目让我小激动了一下,结果还是一个棚架,这十几年来世界各地的学生贡献了数以千计的棚架,参加了数不清的展览,存者寥寥。这基本在于指导老师对建筑学的认识粗浅而浪费了学生的才华和热情。如果从学生亲身动手测试材料以及试验结构形式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未必需要这样的课程来实现。
南京林业大学
耿涛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系系主任、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
主要从事公共建筑、景观及室内空间设计,并聚焦设计媒介、设计方法及设计传播理论研究。
跑动、怪兽、冥想空间、活动节点等古怪、有趣的字眼不禁让我想起彼得·库克(Peter Cook,1936~)与那9期半《建筑电讯》杂志(Archigram,1961~1974)。杂志中那些炫酷的语汇、画面和版式使20世纪70年代关于“插接城”(Plug-in City)“步行城”(the Walking City,1964)等畅想概念跃然纸上。
尽管“怪兽”只是哥伦比亚大学一门建造选修课的作业,但与“建筑电讯小组(Archigram)”天马行空的“未建成”同样野心勃勃。结构体系与活动节点的创新是探索的焦点,柔性节点材料的选择使得该构筑物获得了完全另类的空间体验。从教学的角度而言,给我最大的启示有两条:尽可能深入地完成一个作业要好于在相同课时内急赶慢赶地做几个作业;课程结束后坚持通过参加各类展览将探索延续下去、将观点传播出去,从而获得更深入的思考与更广泛的反馈。
哈佛大学
关键词
流动,哥特,生活场景
肖蔚
本科: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哈佛大学建筑March II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