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05/学者点评

REVIEW 05/学者点评

东南大学

978-7-111-54584-2-Chapter05-79.jpg

史永高

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香港中文大学兼职副教授(2012)。2005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如果我们把建筑首先看作一个建造的实体的话,距离建筑最远的恐怕就是文学性了。然而,建造与材料本身远远不能作为建筑的根本目的,建筑必须指向其他一些什么,身体,抑或大地。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是可以进入的,并且必须进入,以此来赋予建筑以温度、情境、想象、诗性、生命。但是,由文学性到建筑之间隔着一座很长的桥,需要仔细搭建方能够跨越,否则便只能隔岸观景,虽然,这样也并非什么坏事。电影与文字,所有这些手段,都可以帮助我们构想、阅读、反思建筑,但是它们不能代替建筑。起点可以有很多,但终点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好的建筑。

同济大学

978-7-111-54584-2-Chapter05-80.jpg

王凯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历史、理论与评论(HTC)部门访问学者(2015-2016),主要从事建筑历史理论、建筑设计以及建筑评论方面的实验教学,教学研究兴趣在于思考建筑理论历史与建筑设计教学的连接和交叉点。

根据我的有限观察,马克·斯科金教授的设计课程和GSD其他大部分设计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他更加注重通过多种再现手段思考和讨论建筑中诗意和叙事性的表达。正如作者所说,他的教学就像一个个的小毕业设计,没有固定的统一的任务书,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想法,在反复的师生对话过程中加以不同的引导,让其自主发展,因此,这个设计课的作品展现出了惊人的多样性,而且我在当时参观评图过程中看到的几位学生的作业,都达到了相当的思考深度和作品完成度,这不能不让人对斯科金教授的教学造诣心生敬佩。

从聂同学的这份作业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学所涉及问题的跨度,高尔夫球场、会所、佛寺三种截然不同功能的重叠,建立了这个题目思考的几个维度,在纯粹的诗意和空间感知之外,社会性思考的介入,构成了思维层面的戏剧性冲突,由此产生了独特的空间和形式特征。这大概就是斯科金教授这种教学的独特之处吧。

南京大学

978-7-111-54584-2-Chapter05-81.jpg

鲁安东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

剑桥大学博士,沃夫森学院院士,牛顿基金学者;

教授概念设计、城市设计、设计基础

和电影建筑学等课程。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本文全面地呈现了一个细腻而富有启发性的设计课程。诗意来源于个体真挚的情感,而常规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再现媒介封闭了个人情感与建筑表达之间的窗口。本课程练习的核心在于诗意从经验到建筑的转译,文学、影像、建筑构成了这一转译的几个连锁的步骤,也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情感到物质的过程。设计成果有力地呈现了一个荒诞而真实的建筑意象,漂浮的建筑体被作为天空与大地之间的触媒,而不是试图对抗或者融化于自然。设计将一种清晰的态度用冷静的建筑图纸进行了表达。

978-7-111-54584-2-Chapter05-82.jpg

哥伦比亚大学

关键词

感官,尺度,空间

978-7-111-54584-2-Chapter05-83.jpg

刘松恺

本科:扬州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学士

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

先进建筑专业硕士

(Advanced Architecture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