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EW 05/学者点评
东南大学
唐芃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京都大学工学博士,
日本建筑学会会员,
《Frontier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编委。
研究方向:基于数理分析和数字生成的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环境更新。
哈佛,纽约,新城市形态,这些字眼亮看上去令人晕眩。但安静下来仔细看,这是试图通过对曼哈顿内城规整形态与沿岸独立塔楼地块形态的分析,在发电厂地块的改造中有所建树。然而,我想说作品中提出“假如我们将曼哈顿网格的形态和塔楼的形态进行混合是否会催生新的不同尺度和方式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让我信服的。首先物质形态的混合应该是能够催生出新鲜尺度的街区,这是物质形态的诞生。然而,希望催生出不同尺度和方式的生活方式,这个需要足够的证明。何况在作品中最终呈现的,依然只是物质形态,并没有看到新的生活方式。
东南大学
王正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主要从事本科2、3年级建筑设计教学和设计理论教学。
这份作业的图和文字信息让我基本上只能从形式的角度来理解整个设计,印象至深的是巨大的尺度和壮观的形体,至于它们为何要如此则缺乏足够的分析和解释,比如支撑这么高强度建设的依据是什么。从整个表达看来,设计成果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形式推导的结果,即两种类型的混合,以期产生新的生活方式,这样的逻辑过于简单了。城市设计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而不应理解为目标蓝图。相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城市设计中的理性思维和论述更加重要。
长安大学
岳红记
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专业委员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该设计案例涉及在旧城改造及设计中,设计项目如何与周围建筑环境相融合、相关联,对我国当前的城市改造及设计有一定的启发。作者设计的对象是纽约中城的一家旧发电机厂的城市设计改造。该场地处于曼哈顿街区城市景观和河沿岸塔楼的城市景观之间,这就涉及旧发电机厂城市设计如何与其景观形态相互呼应,同时还存在如何增强自身的可识别性及特点的难题。因此,在设计时,设计者在考察这两个社区城市肌理及景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曼哈顿街区城市景观形态和河沿岸塔楼的城市进行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的设计思路。新设计的客体是周围其他城市景观的媒介,也和周围街区的地面功能和空间功能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考虑到了其内部的户型及空间的呼应,从而避免新设计的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景观的割裂和不相融性。
合肥工业大学
李早
工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科、国家社科、文化部、教育部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该设计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课程体系以及设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强烈逻辑性。逻辑性一方面体现在该城市设计课程的体系化。首先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方法;其次以小组形式,完成对城市街区原型尺度的研究和分析;进而设计者基于以上知识的学习和分析结果,着手开展纽约中城区某地块城市设计。逻辑性的另一个方面体现在,方案循序渐进地实现由单一街区到多街区,再到超级街区的不同设计尺度的推进,反映出不同设计着眼点间的严密的逻辑关联性。
哥伦比亚大学
关键词
生态,城市,融合
熊飞
本科:天津财经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学士
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
奥本大学建筑系景观建筑城市规划双硕士
工作经历:奥本市城市规划部
(Urban Planning Department,City of Aubrn,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