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铜艺的复兴其实靠的是我乱七八糟的尝试”

“手工铜艺的复兴其实靠的是我乱七八糟的尝试”

令苏英敏没想到的是,手工铜艺的门前竟然真的这么冷清。接手店铺十天后,苏英敏一件铜器都卖不出去。店铺虽然仅仅只有四平方米,各色铜艺品琳琅满目。看着这满屋的铜器,本来就静不下心来的苏英敏更加“坐不住”了。“怎样才能让店里有生意,还要每天都有生意”成了当时苏英敏最烦恼的事情,在思索了好几天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刚刚起步的电商。

在苏英敏看来,做电商,靠着网络,就可以将全国的市场都打通,这是一条一定可以令铜艺生意“起死回生”的妙计。可在父亲苏伯的眼里,这却是一条“把钱扔进大海里”的妙计,拿7万元来做电商,且不说自己的儿子如何不靠谱,就算真的靠谱,也要仔细考虑再做决定,自己坚决不能同意儿子的“胡闹”行为。于是父与子又开始为了店铺的事情而争吵。

钱在父亲那儿,但父亲苏伯并不赞成自己的想法,与其一直争执不出结果,还不如用实际行动来改变他的想法。于是苏英敏决定问别人借钱。经过多方筹措,7万元终于如愿以偿的筹集到了,而电商之路也如苏英敏所想一般顺畅,天程铜艺当月盈利13万元。

如此喜人的成果当然是苏伯意想不到的,同时也是苏英敏意想不到的。最初的自己,只是凭着不怕死的性格去试一下没想到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赚到了天程铜艺的“第一桶金”,也证明了苏英敏背离传统的“不靠谱”做法是可行的。

但苏英敏知道,时间一长,只靠着网站和电商的宣传无法源源不断的大量吸引到新顾客,因此自己必须要想出新的产品来吸引眼球,制造卖点。而铜麻将就是这样一个新产品,同时还是苏英敏想出来的第一个新产品,也是全国第一个新产品。

为了打开知名度,苏英敏在网上搜寻了很多铜艺品的相关资料,但却发现怎么也没找到铜麻将的相关资料。“没人做过的东西,就代表我可以第一个做出来”,怀着这样的想法,苏英敏再次和自己的父亲商量,想着怎么将新产品“研制”出来。不出意外,苏伯再次强烈否定了儿子苏英敏的想法。“总是弄一些古灵精怪的东西,就不能正正经经地做生意”,这是苏伯对儿子新奇古怪的行为的评价。

做整套的铜麻将成本要3万元,还要有好几个手工铜艺的师傅才能做出来,可是父亲既不同意出钱,出力的事情自己又不希望父亲参与,因为自己说过要让父亲“第二次退休”。于是苏英敏又按照上次的做法先向朋友借钱筹集到3万,钱筹到了,那打铜的师傅呢?苏英敏想到自己的父亲苏伯打铜的手艺就是工作时在冶金厂学到的,那么父亲的同事也一定会打铜,只要可以将这些“老铜匠”聚集起来,铜麻将就一定可以做出来。但将人聚集起来一起打铜并非易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而且做铜麻将要做好几天,这几天的耽误和损失也是个大问题”。

为了找齐能做手工铜麻将的师傅,苏英敏找到父亲同事的名单逐个打电话,逐个登门拜访,终于在一个星期后,他用高价的薪酬和“感情牌”还有父亲的“人情牌”成功集齐了人手。在铜麻将打造出来后,苏英敏将它放在自己的网页上进行宣传,而这一次的成果,是在十天之内六家媒体专门前来采访和四平方米的小店前常常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收藏家和顾客,天程铜艺的名声一下子被打开了。

从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苏英敏就会推出一款新的铜艺品,而每一个新产品几乎都能给人带来惊喜,如破吉尼斯纪录的超大铜鸟笼,在细节处做到极致的南瓜铜壶……

在采访过程中,苏英敏问了记者这样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每年都会有记者来采访我?”“因为每一次我都能给他们全新的惊喜,他们每一次来,我都可以给他们看不同的产品,如果是像以前我爸爸那样只会打铜,那记者十次来十次得到的结果都是‘我打铜很厉害’,那他们就不会再来第十一次。”

做电商和铜麻将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其实是在苏英敏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对于这些疯狂冒险的行为,他坦言自己只是单纯为了做生意,从来没有想过要复兴手工铜艺,变成西关手工铜艺的传承人,而这些行为也从来是靠自己“想到哪做到哪”的“乱七八糟的尝试”。

看着店里越来越红火的生意,苏伯开始放心了,不到一年,苏英敏将天程铜艺救活了,还获得了天程铜艺的全部负责权。但一如既往地,父亲苏伯还是对儿子的所有决定都给以反对,只是苏英敏完全“不听他的话,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做铜麻将时我向他借三万元,他还是没借,之后我做的所有决定都没有再问过他一句”,提及父亲的反对意见时,苏英敏无奈地摇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