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偶然
和一些人从小接触汉语、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不同,我接触到汉语完全是出于偶然。虽然是缅甸的第四代华裔,但是家里没有人会说汉语,自己之前也没有了解过这门语言。我记得当时的我刚刚高中毕业,上大学之前大概有一年的时间等待成绩。正巧在那个时候,有一个朋友介绍说,有一家中国人开的诊所正在招兼职翻译,问我有没有兴趣。当时我就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去尝试一下,也可以当作是一份经验的积累,但事实上,那时的自己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
我记得,当我第一次走进那家诊所面试的时候,医生问我:“你来应聘做什么?”我用缅语回答:“不是这边缺翻译吗?我是来当翻译的。”听到我的答案,医生就愣住了,他不明白我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为什么要来面试当翻译。看到他很犹豫的样子,我就和他沟通:“或许可以试用我一个月看看,一个月之后如果您觉得我还可以,我就留下继续工作;如果不行的话,您也可以不用给我付工资,就当来帮忙。”可能感觉我很好学,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没想到诊所的医生真的同意了。
一开始的时候,医生并没有让我翻译,而是安排我跟在诊所翻译姐姐后面学习。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系统地学习汉语,每天都是他们在交流什么,我就背什么。创口贴、肘关节、腰椎、颈椎……每当我听到不熟悉的词汇时,我就会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就这样,每天大概可以背诵二十几个单词。因为只会简单地交流,我也闹过很多笑话。记得有一次,有一位病人是来治疗男性方面的疾病,由于缅甸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国家,对这些疾病不是很了解,我自己也不明白这个疾病到底是怎么样。第二天那个病人来复诊的时候,我问他:“你感觉怎么样,病情有没有好转?”病人一直在回答:“不知道。”我当时就很奇怪,你自己的身体感觉怎么样,你怎么可能不知道,所以我就一直在问,两个人就僵持在那里。后来,翻译姐姐过来说,你不要问了,这种情况很正常,我才没有继续询问。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我才慢慢理解这件事。
我学习汉语的历程,不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而是完全在中医诊所里面“随便”学。一开始的时候真的很困难,因为简单的生活用语我都不会,所以每次说话的时候,就像哑巴一样,一句话里面包含着英语、缅语、手语,混合起来使用。比如去买果汁,我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表达,一定要拿来水果的实物,告诉我这个是苹果,这个是柠檬……我就这样一点点去记忆,所以当时真的很辛苦。不过在诊所的一年半,我收获还是很大的。虽然还是有一点“哑巴汉语”的感觉,但我的听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因为诊所的医生需要回国,没过多久诊所就关停了。之后我又找到了一份在矿业公司的工作,给在那里的老师当助理。矿业公司的中文环境和诊所的完全不同,可以说,这一次又是“从头学起”。
工作期间,老师在和我日常交流之外,教授最多的就是那些矿物名称,酸性、二氧化碳、铜矿、锡矿、锰矿……这些单词用缅语怎么读,我都不一定知道,还需要用中文去记,并且把它翻译成英文,所以当时工作的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有一次,因为我还不熟悉硫酸的汉语发音,老师叫我拿硫酸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导致很多硫酸洒在了我的腿上,牛仔裤破掉了,大腿也脱皮了,仿佛烫到了骨子里。整整一个月之后,我的腿才康复。经过这件事情,我警告自己,以后一定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