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尝遗憾
潘老师本科时期就读于成都体育学院,读大三的时候便参加全国体育学院武术精英赛,并获得了传统拳术第三名的好名次,成为国家一级武术运动员。2000年,潘老师在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暨南大学任教。
潘老师初来暨南大学就职的那一年,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竞技项目——“短兵”正好在广州高校有过一段时间的复兴。在此之前,短兵曾于民国年间盛行一时,后来一度销声匿迹,整整几十年几乎没有再在中国武坛上露面。为了复兴这项传统武术运动文化,潘老师跟随恩师,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老师,在2000年左右开始在广州高校中大力推动短兵的发展。以暨南大学为例,一方面校园中成立了相关的学生社团作为学习短兵的平台,马明达教授亲自进行指导,一方面定期和其他高校——譬如华南师范大学进行短兵交流,共同探讨、进步。短兵的学习、推广以及短兵竞赛的规则的传播等等的各方各面,在当时广州高校学生之中都有比较全面的发展。
不过,复兴短兵这项传统武术运动文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已经做到了很多,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最后的结果并没有达到潘老师的预期,仅仅限于将短兵在一些高校当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潘老师一直认为,要把短兵真正地融入高校,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它进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而这一点当时也并没有能够做到。
“我们不是没有人才,有一大批人才,也不是没有适合推广这项运动的土壤。”提到当时面临的困难,潘老师的语气有些惋惜,“当时国家主管部门对短兵这项运动并没有给予支持与帮扶,而之前所有的竞赛都必须有这么一个官方部门来主动进行整体的把控。单凭我们高校或者社团组织的力量,还是难以使这项传统武术文化在整个国家全面地推广开来,只是在喜欢短兵的高校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开展。”
感觉到自身力量不足的潘老师,并没有放下复兴传统武术文化的抱负,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而是努力发挥着作为个人和教师的力量——2003年代表广东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武术表演项目第二名;2007年作为教练带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武术表演项目金奖……在取得一个个荣誉的同时,潘老师也渴望更大的进步。2010年,他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职攻读;同年经过暨南大学的遴选,更是获得了日本东华财团一个资助项目的名额资格,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
日本政府对民族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很高,早在几十年前,剑道和柔道就已经是高校体育课当中的必修课了。在课外的体育锻炼方面,日本高校的社团种类繁多,人数规模大,发展良好合理,负责指导的老师同样极为重视。潘老师以自己在日本的老师为例,讲述了这样一个人物的形象——
志志田文明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武道论教研室学科带头人,武道专长是合气道。当时已经60多岁的志志田教授,每天依旧忙于教学与科研,只有每周礼拜六的时间没有工作安排。然而他专门利用可以休息的礼拜六的时间,亲自去到早稻田大学的合气道社,给那些学生上课。虽然只是社团的活动,但志志田教授上课非常严谨,就像对待自己的一堂体育课一样去完成。一个60多岁的教授,能够做到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支持社团活动,而且是坚持多年,风雨无阻。
与志志田教授同样值得尊敬的,还有马明达教授。如今已七十几岁高龄的马明达教授,依旧坚持着在每周二下午和每周六上午这两个时间,前往健公书院,专门给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授课,同样是风雨无阻。而这两位教授,刚好都是潘老师的恩师。
“我自己的老师已经做了很好的表率,无论是中国的老师还是日本的老师,我自己亲身感受到他们在守护各自民族传统的武术文化,无论是日本的志志田老师他对于他的合气道的一种责任感,或者是马明达老师对于中国的短兵还有传统拳术,通背武学的责任感,给我的影响都特别大。所以我觉得,我也有必要这样子去做。”
说出这段话的时候,潘老师语速放得极慢,却掷地有声,目光坚定,仿佛直面着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