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南暨,身教讫于四海”
从日本交流回来的潘老师继续担任暨南大学的老师,同时攻读博士。在日本短短一年的经历,对他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大,他早已将过去获得的荣誉抛在身后,甚至不再满足于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推广到广州乃至全国范围。他追求的目标,已经变成使中国的传统武术在全世界范围能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传扬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一点,无论是日本的剑道还是韩国的跆拳道都已经初步做到。单在广州这一个城市,便有不止一家的日本剑道馆和韩国跆拳道馆。
而要做到这一步,所面临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首先需要的,便是足够的创新创编能力。中国功夫目前在国际上并非没有知名度,而这些名气,多来源于以成龙、李连杰为首的众多“打星”拍摄的电影。他们将中国传统武术加以夸张的艺术化处理,做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创新,也使中国功夫走出了国门。然而对于这种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武术的方式,潘老师有自己的见解。
武术影视化,在传播宣传武术这块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通过影视化艺术化这么一种形式的表达之后,也给很多外国人,甚至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来了对武术的误解,未能全面展示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
在潘老师看来,如今总体而言,太极拳可能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众多拳种中,向海外推广最成功的一个项目,此外如咏春在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也有不错的知名度。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拳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暨南大学作为侨校,每年的新生都是来自五洲四海,2012年第一届新生训练营的举办,作为对军训的代替,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这些新生学习我国的传统武术。为此潘老师与学生处的领导也进行了沟通,最终决定让新生体验我们传统的具有岭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武术——南拳。
南拳又分为诸多派系,单独学习其中的某一种,显然不是好的选择。于是,潘老师和全国太极拳大赛冠军甘雷老师,两个人共同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集南拳诸多派系之长,创编出一套全新的“暨南拳”。
“我们选取了广东南拳当中最具特色的洪、刘、蔡、李、莫这五大派系的南拳,加上已经有一定海外影响力的咏春还有蔡李佛等等的拳种,结合南拳当中相关的具有拳种特色的一些元素,创编了这个十六式。”
潘老师这段话轻描淡写,仿佛只是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事实上期间经历过的困难,大概只有当事人——他和甘雷老师才能够了解。
潘老师本身是跟随马明达教授学习马氏通背,而通背拳其实偏向于北派,他并没有真正师承过哪一个南拳派系,但在成都体育学院的时候曾经有学习和了解过。为了在创编的过程中不至于丢失南拳的精髓,他私下和南派的一些拳师有过武术交流,也曾专门请教蔡李佛北胜馆的传承人等等,通过采风吸收一些原汁原味拳种的素材。再加上本身作为一个优秀的专业老师所具备的创编能力,最终跟甘雷老师两个人一起沟通之后,创编了我们现在的十六式暨南拳。
南拳十六式创编之后,在暨南大学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已经是每一届新生必须体验的新生训练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代替军训让新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渗透进他们的生活之中。目前暨南拳推行的效果十分不错,或许有一天它也能够走出海外,让全世界的人接触到南拳这项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与文化。
当然,要实现将中国传统武术与文化推广向全世界的这一远大目标,不可能只靠某一套拳术就能够做到,还需要众多的有志之士,不断为之努力。近几年来,潘老师的工作重心除了教学与科研,还有就是进行着各种尝试。比如亲自前往一些国家,跟当地的华人华侨进行交流,进行传统武术在海外的培训工作,再借由他们将传统武术与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出去。“华星艺术团”这些组织的成立,也让他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走传统武术文化复兴这条路。国家的重视,都使得这条路比2000年他刚开始走的时候,要平坦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