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打铜变成铜匠们赖以生存、引以为荣的文化”
天程铜艺在苏英敏“乱七八糟”的尝试下似乎是真正的“活”过来了。整个手工铜艺行业也似乎在天程的复活过程中逐渐“苏醒”过来,这是苏英敏从来没有想到的。对于苏英敏来说,开始的尝试只是为了将家里的生意搞好,但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手工铜艺,苏英敏觉得,自己有必要尝试将整个手工铜艺行业复兴起来,手工铜艺应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保护传承下去。
但自苏伯重新开店以后,没有生意的日子十有八九。可这也正常,从国家统一收回铜再到允许民间造铜经历四十年的变迁,陶瓷、玻璃、不锈钢等已经慢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器具的主要材料。手工铜器,价格高昂还麻烦,既没有人买,那也就没有人卖,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天程铜艺这一间广州西关内唯一的手工铜艺店鲜少有人问津,就连路过的邻近街坊都不知道原来这里还有一家打铜店。父亲苏伯坚持了十几年打铜却无人问津的故事告诉苏英敏:仅仅靠日复一日的捶打并不能真正地将打铜工艺传承下去,只有将打铜成为铜匠们可以赖以生存的手艺,手工铜艺的文化才会有传承下去的可能性。
但家家户户都必备铜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铜器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那么作为非必需品,铜器要变成可被收藏的艺术品就是苏英敏带领天程铜艺走的方向。从第一个创新品铜麻将,到铜鸟笼,再到今年新推出的铜酒杯,几乎每一个创新品都是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并具的,既然可作为收藏艺术品,那么其价格也就愈发的高涨起来。打铜的手艺能够赚钱了,手工铜匠也就多了起来。短短的几年内,天程铜艺的附近连开了好几家手工铜艺的店铺,恩宁路又重现了当年“打铜一条街”的盛况。
让铜匠们赖打铜以生存只是苏英敏复兴手工铜艺行业的第一步,他的第二步就是要让铜匠们引打铜以为豪,让大众认可手工铜艺就是一门艺术和一门文化。
因此,苏英敏第二步最主要的就是将铜匠们的铜艺作品拿到奢侈品展,让这些铜艺作品变成奢侈品。
作为手工铜艺传承人,苏英敏对打铜可以算得上是一窍不通,但他懂得如何将手工铜艺推广出去,让铜匠们有饭吃,并且受到尊重。正如他在一次采访当中提及的:“其实打铜的师傅到处都有,可是没人会把他们包装起来,所以他们只会认为打铜只是一门谋生的手艺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要做的,首先就是让他们对从事这个行业有自豪感,然后让更多人看到,靠打铜是可以谋生的。”
如今,苏英敏的铜艺生产线上已经有好多个20几岁的年轻人可以接力将手工铜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