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团队与“扎根”

初建团队与“扎根”

做完第一份口述史花去了张馥兰好几天的时间,访谈时长也多达七八小时。“整理录音是一件很痛苦很花时间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就比较有限,还是要做一个团队。”2014年,大四的同班同学基本都开始实习,她也在10月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招募组建了一个九人的团队。

“一个人做事跟一群人做事很不一样。”张馥兰表示,一个人会更随意一些,但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就要考虑到团队成员关系的维持,对康复村基本知识的培训,还要引导大家协作,指导口述史访谈方面的内容。“虽然说以前做志愿者活动也经常有组织工作,有十几个人,也有筹备有带团队在做一些事情,但是跟做这种事情不太一样,因为这个周期比较长。”

开始时,张馥兰压力很大。但感受到来自基金会许多伙伴的支持和大学里老师的鼓励,也接受了各方朋友的建议和指点,张馥兰决心坚持下去。

在以往的志愿活动中,张馥兰了解到许多康复者其实有着自己的才艺,因此成立团队后,首先会寻找这类比较特定的对象,比如会画画、会书法、会曲艺、会摄影等的人物。“因为可以看到特殊中的特殊吧,就是为什么这些人在村子里面还能放飞自我,在一个比较艰难的环境里面还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和爱好,相比他人他们有什么过人之处……所以当时就选择了这样一个角度。”

张馥兰还谈及了康复者的婚姻情况:患病前结婚的、患病前有孩子的、患病前没有结婚的没孩子的……她认为,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患病时间长短,在康复村里职位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等,都会让康复者们在一样的背景下拥有了独特的经历。

出于资金的考虑和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口述史团队只能限定在广东的范围。但张馥兰有足够的信心:“以广东为样本,做的访谈已经很有多样性了,各种类型的康复者基本都能访谈到。所以也不是说范围越广越好,你可能也很难收回来。”

张馥兰觉得,自己和团队做的事情其实与做新闻、深度报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说我把范围限定在这个主题上。他们(康复者)是驱动我去做这样的东西很大一部分的动力,当你去决定的那一瞬间真的是因为他们的情感。”

“能在一个地方扎根,然后把它呈现出来就够了。”在与团队共同进行的口述史记录工作中,她感到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