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快一个半》的停工

《捕快一个半》的停工

2010年7月,季杰加入了华强数字动漫公司,当时的华强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

原本,华强科技文化集团一直以开发科技公园等科技产品为主打方向,却一直苦于公司名的“文化”二字无法体现,故而在国家拨出资金扶持中国动画制作时,果断地建立了动漫公司,“打文化牌”。而季杰正是在华强集团如火如荼地批量生产动画时入职的。

虽然早在进来前就知道这座公司名声已经传开,但在进来之后才发现华强真的有非常完善的资源。它建立了一个非常体系化的生产水准,“从策划、编剧、美术、台本、建模、动画、配音、后期、成品到宣传,全是由华强内部完成,一条龙贯彻到底。”这样的生产模式省去了同外包公司谈判及沟通的时间,将效率最大化,在国内几乎找不到第二家能做到这样的影视公司。

“人真的特别多,整个公司得有两三百人吧。”季杰竟有些兴奋起来,“进去之后就感觉非常繁荣、蓬勃,大家都做得很开心,互相学习,热情非常高,气氛非常好。其实大家工资也拿得不多,但是就是年轻,热爱动画,所以愿意做下去。”

就像手冢治虫画出《新宝岛》,打开了日本漫画纪元的大门一样,季杰和众多年轻人也想探寻属于中国的“新宝岛”。

作为刚入职的新人,季杰一开始接到的项目是一部用来赶产量的动画。这是一部以成语故事为主题的作品,每集四分钟,到最后也没有在电视上放映,只在地铁的小电视上放过。它的制作周期非常短,季杰以及同事们一天就得做完一集,而正常的动画制作速度一天最多也就一两分钟,因此不仅工作量大,质量上也是一塌糊涂,以至于每次编剧把剧本交给季杰,他在开工前都要先读上一遍,改掉众多剧情的漏洞后才动工。

不过季杰承认,这个项目也给了他很大锻炼,至少这是他第一次做非flash动画。片子里的人物全是Q版,造型简单,使他学习制作正式动画的难度降低了不小;尽管是凑数作品,时间上也很紧,但好歹也要讲究最基本的质量,他的作画速度和创意构思都得到了不小提升。

几个月后,有其他项目组的人看中了季杰编故事的能力,把学得差不多的他调走了。新项目《咸蛋寺》有完整的故事体系,也更注重人物细节,更加考验他的造型和编剧能力。

但季杰也没有在这个项目组久留,很快又被调到了他的第一个3D项目组——《小虫虫大智慧》。以往国内的二维作品,在透视、作画角度上要求并不严格,3D作品对于镜头感的要求无疑提高了工作难度,但同时也使他完成了从2D到3D动画师的转变。

“那之后又被调到了其他几个项目干活,都不是那么久。然后就是《捕快一个半》了。”

说到《捕快一个半》,季杰毫不吝啬对其的赞美之辞。这是华强自认最好的、最为看重的一个动画项目,集合了几乎整个公司的精英分子,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3D创作,甚至请来了好莱坞的编剧负责剧本。时值《功夫熊猫》系列的成功,让公司上层看到了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产品的曙光,迫切地想要做出一个质量非常好的动画。而公司内的动画师更是劲往一处使,他们来这里就职不是为了做凑数动画的,而是来为中国动画的复兴出一份力的。季杰自然也是这样想,至少他在这个项目组里竭力汲取知识,感受到了做动画的快乐。

然而这部备受期待的作品最终却胎死腹中。

公司底下的动画师自然是一片反对声,包括负责这个项目的经理,带头坚持要将这个作品做下去,绝不能中断。为了“公平起见”,管理层特意组织了一次部分员工参加的会议,让大家表决决定这部动画的去留,但表决的结果依然是停止项目。季杰和其他动画师一样感到无奈,但很快,在项目组解散后,他就被调到了《熊出没》制作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