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自我唤醒”

“内在的自我唤醒”

后来,张馥兰的团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于2016年3月正式成立了有影迹纪录工作室。她透露,“有影迹”在自己的家乡话中是“有道理、有依据”的意思,于是起了这么一个好听又富有哲理的名字。

工作室的正式建立意味着新鲜“活水”的注入。这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新闻的大三学生洪梦霞,顶替一个朋友去工作室当了一天志愿者,成为团队的一员。洪梦霞是一个有着“新闻理想”人,北京有许多她喜欢的媒体——三联生活周刊、新京报、财新。2016年末,她升上大四,即将离开团队前往北京实习之际,却愈发舍不得。“毕业嘛,心情激荡起伏,内心也很拉扯,纠结是要离开广州还是要留下来。”

让洪梦霞如此犹豫不决的原因,源于她在这年圣诞节的平安夜,在江门桠溪与康复者们的一次聚会。她介绍道,桠溪的康复村会请神父给他们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救治和心灵的救赎。自己在随同工作室前去拜访时,答应了老人要陪他们一起过圣诞,就留在当地。

她没有想到,就是这次圣诞聚会,彻底触动了自己,也改变了本来的生活轨迹。

在遇到这个群体以前,洪梦霞活泼,开朗,天真,善良。但她“并不是那种特别能感受到别人的人”。她说,自己活得很“糙”,不够敏感、细心。但是渐渐地,她意识到自己正在改变。

她被麻风病康复者深深打动了。“因为他们非常真,而且他们的痛苦非常深刻。在我前二十年生命里,我不知道人可以去遭受这样一些苦痛,也不知道人如果遭受这样深刻的苦痛之后应该怎么生活下去,我也不知道人跟人之间是可以这么真诚相待的,可以这么深刻的走进对方的生命。”

“所以康复村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内在的自我唤醒。你会发现前面二十几年你过得非常虚无。因为你并不知道你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也不能感受人跟人之间的那种感情。觉醒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痛苦完了之后会觉得自己像是新生了一样。”

洪梦霞与康复者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报恩”的心理——康复者们让自己的人生有了如此大的改变,自己也应该为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只是在那个时候这件事情更重要,它超过了我要去追逐的新闻理想,或者我想要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的欲望。”2017年1月,她决定留下来,与张馥兰一样成为全职工作者。

就这样,两个二十出头的女孩,一起在广州市某城中村的一栋小平房二楼租了一间六十余平方米的房子。同为潮汕人,她们有了共同的生活爱好——喝茶,“我们现在就是靠茶续命”,她们互相调侃。

工作的时候,张馥兰在房间里的书桌,洪梦霞则在茶几上打字,两人互不干扰,十分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