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
之前有提到,缅甸的大学没有汉语专业,如果想要学习汉语的话,要么是选择在当地的孔子课堂就读,要么是去中国留学。虽然自己已经会说会写了,但是我始终觉得自己的汉语基础并不扎实,想要受到更加专业的教育。在这个时候我听说孔子课堂有申请奖学金的机会,所以我就提交了申请,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如愿来到中国求学。
第一次来中国求学,初来乍到,由于我之前没有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直接来到中国读研究生,所以一开始的我总是在云里雾里的状态中。我们班一共有十三名外籍学生,大部分同学都有过本科四年在中国留学的经历,所以和他们相比,我就显得基础很薄弱。不仅如此,研究生的课堂上,老师不会像教本科生一样比较细致地讲解,基础部分很多时候都会略过。比如讲语法的时候,状语、补语、谓语等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点,我因为没有了解过,所以完全不明白。虽然我能听得懂他说的每一个汉字,但是听不懂整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所以在理解上很困难。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课程论文更是一个大难关。研究生阶段所有课程成绩的提交都是依据论文,在第一个学期,我就有九篇课程论文要写,每一篇都要求五千字。在来中国之前,我从来没有写过如此多汉字,所以那一年的寒暑假我都没有回国,一直在学校里赶论文。每一次和家人视频的时候我都很紧张,担心没有办法及格,有一次对着屏幕,看着家人的影像,忍不住掉了眼泪,很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选择来中国留学。
不过幸好,我的导师一直在鼓励我,同学们也一直在安慰、帮助我,主动借给我大一、大二的基础书籍,给我讲解基本的知识点,解答我的疑问,我也一直在图书馆翻阅书籍,坚持自学。凭借着老师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现在的我已经地适应了这里的学习节奏,迈上了正轨。随着对汉语见解的加深,我了解到了很多我之前并不熟悉的知识,比如说我们都熟知,汉语是有四个声调,但其实缅语也有四个声调。通过学习,不仅是语言,我对于两国文化的理解也在增长,两国文化背景相融,中间有着很多相似却又不同的地方,比如婚丧嫁娶、餐饮习俗……一些奇妙的联系让我感到很有趣。
从刚开始的初来乍到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一次次的比赛也给了我很多锻炼和尝试的机会。在研究生的第二个学期,我登上了央视的舞台,站在聚光灯下,第一次用流利的中文说出自己的故事。节目录制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和体验,之前比赛积累下的经验也成了我宝贵的财富。面对摄影机和观众,我自然流畅地讲述着我面对的困难与挫折,收获的成绩和感动。那一整天的录制,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也认识了很多为中缅交流做贡献的普通人,和他们的交流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坚定了“回到故乡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