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贡献
科学技术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
这里通过几个实例,来看一下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贡献。
1.牛顿
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在天文学方面,发明了反射望远镜,还解释了潮汐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月球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在物理学上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建立了三条运动基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在数学上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他创立了光的“微粒说”;在著作《自然科学原理》中,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对于牛顿的贡献,恩格斯曾评价说:“牛顿由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质,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
2.赫兹
德国物理学家。1888年,他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验证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性。他认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和折射,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可以被偏振,光是一种电磁现象。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从而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他还通过紫外线对火花放电影响的研究,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新途径;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普朗克
德国物理学家。他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于1900年提出了能量分立性的思想,是物理学领域基本概念的重大变革。爱因斯坦对此评价道:“作用量子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时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现。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理论,而且,它还粉碎了古典力学和电动力学的这个框架,并给科学提出了一项新任务:为全部物理学找出一个新的概念基础。”
4.爱因斯坦
美籍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因创立了相对论而闻名于世。1905年,他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相对论原理的建立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他圆满地把传统物理学包括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广义相对论更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使科学研究的范围从无限小的微观世界直至无限大的宏观世界。今天,相对论已成为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和天文学的理论基础,被广泛地运用于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中。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相对论,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诸如此列,以一个无须争辩的事实告诉人们,是无以数计的创新人才的杰出成就,开辟了科学发展的新纪元。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研究的基础;爱迪生发明的电灯,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崭新的电光世界;普朗克的量子论,铸就了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一座丰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一种新的时空观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德·福雷斯特的真空三极管,用一个“放大”了的电子世界,使大家有了“天涯若比邻”的真实感受;诺尔和鲁斯卡的透射电子显微镜,使人类观察微观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J.查德威克的中子发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结构概念;比尔·盖茨创办的微软,使计算机走进了城市乡村的千家万户……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辉煌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不断增强,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化应用将会空前加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可以预见,未来在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很有可能像IT产业的崛起一样,再形成一个或多个产业群。人们会更加明白一个道理:一项重大的科技进步和科学创造,会带动一个产业甚至一个产业群的兴起,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大幅跃升。
(二)中国人才发展的状况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人才资源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第一资源。我们的人才积累与储备情况怎样呢?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用人类发展指数(HDI)中的“教育指数”作为国家人才发展的数量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在基础性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一个涵盖健康、教育和收入三个方面,测量人类发展的综合方法,报告对各国的三个指标进行标准化与合并,进而统计出HD1值。其计算方法是,首先计算出各国的成人识字指数和小学、中学、大学的综合毛人学指数,据此计算出相应的人才数量指数。其中成人识字权重为2/3,综合毛入学率权重为1/3。计算公式为:
人才教育指数=2/3(成人识字指数)+1/3(总入学指数)
按照联合国在2019年发布的年度人类发展指数报告中显示,全球平均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28,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58,在平均数之上,排名第8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以健康、教育和收入三个方面,评价了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制成人类发展指数(HD1)。按照报告的计算,中国的HDI在全球169个受调查国家和地区中排第89位,这一排名比5年前提升了8位(HDI国家排名变化以5年为间隔),但主要是GDP增长的贡献。中国在HDI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果按照GDP增长来衡量的话,则是全球进步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以收入增长而非健康或教育成就进入“进步最快的前10位国家”之列的国家。这份报告提醒大家,在提高入学率以及预期寿命方面,中国并不是所处地区内成就最大的国家。《人类发展报告》的主要作者珍妮·克鲁格曼提醒,中国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需要进一步改善公民的教育和健康状况。从过去几十年来人类发展经验中获得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对于使公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而言,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地带来健康和教育的改善。
(三)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现状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的创新型人才总量短缺,顶级人才、高端人才、大师级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领先世界,能带领团队奋勇争先、勇攀科学高峰,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从而制约着自主创新的发展,影响着我们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国内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科技人才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拔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科学组织中,中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有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9%。由此看来,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创新能力不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
对此,我们不禁遗憾没有培养出像爱因斯坦这样一流的理论科学家,也同样没有涌现出像比尔·盖茨一样靠技术创新做出巨大成就的杰出人才。
(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任务
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还不高、发明专利数量少、科学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尖子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等仍是待解之题。而这一切,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人才,重点是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创新用才机制,营造容才环境,为我们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尤显迫切和重要。
当然,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家才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这是我们国家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其次,我们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研发人员数量,在世界上分列第一和第二,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可宝贵的资源;再次,我们已经具备了比较强的科技实力,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最后,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教育历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文化积累,都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创造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抓好人才培养,加大培养力度,是当前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学技术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再次,要采取强化培养与鼓励探索相结合、国内锻炼与国际交流相结合、梯队建设与团队建设相结合等方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最后,还要充分发挥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和企业、科研院所、学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强创新型人才基地建设,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