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培养目标体系

一、构建培养目标体系

课程体系所依据的是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基于目标的课程体系就是建立在对本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分解和分析基础上,完全依据培养规格和目标的要求,层层分解培养目标,依据每一个具体的子目标,对应设置所需要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以及课外活动,最终形成一个镶嵌式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将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素质、知识、能力进行分解,转化为目标体系。

第二,详细列出各素质、知识、能力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将其分阶段分为基本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等。

基本目标所对应的是专业基本质量要求;提高性目标是超出专业的基本要求,在深度、难度上有较高要求;拓展性目标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在专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横向上的拓宽。一般情况下,提高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都设为选修性目标,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

第三,依据该目标体系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所包括的内容有:开课学期、课程学时学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依据目标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性质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设置应依据培养目标的层次,相应地区分出提高性和拓展性层次,以便于学生选择,实施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

(1)对社会的研究。学生最终都要毕业并走向社会,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学校教育的功能包括文化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都是通过课程的作用而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对社会的研究就是要研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课程体系中。

(2)对学生的研究。目标的设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构建课程体系应注意关注并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兴趣与需要、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短期需求和长期目标;了解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任务及学习负担。对学生的研究应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包括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课程体系的最基本依据是将研究结果体现在课程设置中。

(3)对学科专业的研究。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单位,学科专业是知识最主要的支柱,学科的发展趋势、现状、学科内部各种知识的关系等,都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对学科的研究所需要做的就是听取学科专家对学科课程设置的建议,但要避免过于专业化的学科建议。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仅要考虑该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注意课程对“人”的养成教育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有关方法的基本训练。

(4)对学校的研究。对于我国高校来讲,课程设置除了要开展对社会、对学生以及对学科的研究外,还应特别开展对学校的研究。对学校研究才能保持并有目的地建设有特色的学校。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要遵循国家制订的学科专业指导目录,但该目录专业数目有限并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其宽泛性和特定高校内部专业研究领域的有限性形成矛盾。为了让课程体系既要适应学校办学的实际,又能满足专业指导目录的基本要求,必须对学校特色进行研究。对学校的特色研究包括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服务面向、校园文化、学生质量、教风学风的研究等,将这些具有特质的内容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之中。因此,对学校的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对学校的研究不应避重就轻,不应回避学科专业所强调的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要在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否则,人才培养质量很可能与国家关于本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