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而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顺应国际潮流,重新确定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知识、智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高级专门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人性、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培养,真正以育人为目标的模式,这一模式不同于以思想品德优良、素质高、知识丰富为目标,以教学为目的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把学生作一个“社会人”提高到首要和基础的层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优于知识的灌输,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优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技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且还是一个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上去判断事物,思考问题,去寻找人生答案的人。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为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既有知识,又有“智力”和“能力”,更有使知识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是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点。因此,高校培养人才时,应以知识、智能、素质协调发展为质量标准,这是对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由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突出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培养,因此笔者只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规格和素质规格作重点阐述,其余的知识规格和智能规格在此不再描述。
1.创新能力规格
包括:①在接受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能逐步提高和发展创造性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②在参加科技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能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才能,能撰写符合要求的科技论文。③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能完成具有一定创新要求的设计课题,能撰写富有新颖性、创造性的毕业论文。④在教师指导下,能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工作。
2.思想道德素质规格
包括:①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③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和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校纪校规。④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⑤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学风,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3.文化素质规格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了解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主要文明成果,能从中外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中汲取营养,陶冶情趣,塑造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高雅气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其具体规格如下:①掌握一定的文、史、哲基本知识。②熟悉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及经典名著。③了解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及经典名著。④学习文化艺术类课程,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⑤了解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的人文背景。⑥了解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哲学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⑦了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人文知识。
4.业务素质规格
业务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成为现代高级专门人才所需要的业务素质,具体规格如下: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业务学习和完成各种作业,杜绝一切舞弊行为。②尊重客观规律,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能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观察和客观记录实验数据和各种信息,整理实验报告或社会科学调查研究报告,自觉抵制各种伪科学的侵蚀。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所学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④养成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整理研究与开发成果的习惯,追求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⑤养成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在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以及科学研究中能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5.身心素质目标
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是现代高级专门人才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基础。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群体协同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人才培养过程
正如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经过供应、生产、销售3个阶段一样,严格意义上的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人才供给、人才培养、人才产出等3个部分。人才供给是通过考试或测评等方式对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或有一定基础的社会青年、在职人员进行选拔,为人才培养提供可塑之才。人才培养是指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学生在知识、智能、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人才产出是指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双向选择、供需见面实现就业,是人才走向社会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个部分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才供给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才产出是人才培养的结果和归宿。在高中毕业生或社会青年经历大学阶段,成为人才,继而在社会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的过程中,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实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由于高校的人才供给和人才产出两个部分涉及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用人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是不以高校的意志转移而转移的,因此这里主要从高校的角度阐述人才培养过程。
1.学制
作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高校应对其学生实行弹性学制。对学生实行弹性学制,允许达到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学生提前毕业,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续毕业。
2.教育阶段划分
高校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专业教育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与调整的基础上,高校的课程设置应采用模块化和系列的结构,以利于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要的素质和智能结构。
4.学分制
学分制是开展因材施教活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许多高校在教学环节上都是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高校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在保证学生必备的知识、智能和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增加选修课比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选修学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系统测量和调查,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评价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必须紧抓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将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除了做好上述两类评价以外,还应侧重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评价。
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根据社会向高等教育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创新实践等做出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的微观教育评价。建立学生创新素质评价体系,准确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对高校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