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集中反映在:大学的专业课程内容要符合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的要求,要对专业的现代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基础厚实、知识面宽,掌握有效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行的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狭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专业分得过细,而且每一个专业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共通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方法,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知识结构不合理
如果说传统的高校教育中精细的分科促进了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那么今天这种方式已成为其发展的重大障碍了。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过程是一个由混沌到分析再到综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之间的分化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过细的专业教育已明显滞后。因为就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言,仅靠单一的专业教育是不够的:要学好一个专业,并在这一专业上有所创造,必须有足够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越宽厚,越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视野,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另外,在工业经济时代,科学知识—技术—产品之间表现为线性关系,某一职业、岗位的人才只需接受与其岗位相关的专业教育就足够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已显得捉襟见肘,一个只会做一种工作的“人才”已面临生存危机。
2.专业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这与我国历来“重专业,轻课程”的教学理念紧密相关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不仅专业过细,而且哪一专业开哪些课也较为刻板。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变化的,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我们以往的改革主要是调整专业,或增,或减,或更名,但社会需求却十分广泛,变化又很迅速,而专业的设置却又有其相对的稳定性,这就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先扩大专业口径,然后淡化专业,重视课程。因为课程具有专业不可比拟的灵活性,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增删其中哪些内容,都要依社会实际需要而定。这样就能使教学的运行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使学生学到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最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