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培养认识
(一)人人具有创造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不同,智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的,而创造力是一种创新能力,它是产生新颖而有价值产物的能力。按照创造产物或创造成果的新颖性和价值大小,科学家把创造力区分为三种水平,即社会水平创造力、群体水平创造力和个人水平创造力。
社会水平的创造力,是指产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成果的能力。科学家发现新规律、工程技术人员发明新机器、艺术家创作出新作品等,这就是社会水平创造能力的一种表现。
群体水平的创造力是指成果的新颖性对一个群体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具有社会价值的。个人水平的创造力,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属于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些新颖做法,如讨论问题时发表的新见解,作文中的新颖立意、独特构思,解题过程中使用的新方法以及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均可从群体的角度对其创造力水平进行评价。这种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的创造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且它又是发展高水平创造力的基础。
(二)发散思维能力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成分
尽管人们对创造力及其因素的构成问题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确有一个共识,即发散思维能力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成分。研究者之所以把发散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重要成分,是因为发散思维在解决创造性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在解决创造性问题时,虽然具有解决一般问题的过程,如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但它又不同于解决一般性问题。因为解决一般性问题,只依赖于现有的知识就够了,比如解一道算术习题,只用学过的数学公式就行了;写一篇作文,参照教师提供的范文就行了。但解决创造性问题却与此不同,要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构思,其中提出创造性假设是关键的一环,而在这个过程中,发散思维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发散思维,也称分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性思维等,它同辐合思维不同。如果说辐合思维是指通过对信息的加工,从已有信息中产生逻辑上唯一正确的信息,那么发散思维则是指通过对信息加工,从已有信息中产生多样的信息,例如,解答“5+4=?”的问题需要辐合思维,而完成“()+()=9”的问题则需要发散思维。解答第一题的思维方向是辐合的,因为等于9是思维所能产生的唯一信息;而解答第二题的思维方向是发散的,因为1+8、2+7、3+6……均是思维所产生的结果,从而产生多样的信息。发散思维所产生信息的多样性,正是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所需要的。试想,当司马光面对伙伴掉入水缸时,如果他只想到通常救人的方法,是无法救出小伙伴的。科学家们发现新规律,也需要提出符合要求的多种方案,进行多次尝试,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发散思维能力是解决创造性问题所需要的一种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造力的重要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力是以发散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产生新颖而有价值成果的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最容易接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里,人们对各个领域里出现的天才人物,常抱有一种神秘感,把他们的伟大创造视为神灵的启示,提倡“神授说”。在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弗朗西斯·高尔顿采用谱系法研究天才人物的遗传问题,认为历史上的天才人物都是由遗传决定的,提倡“遗传说”。但是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具有高水平创造力的天才人物,他们能力的发展同正常人一样,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别是能力遗传决定系数。遗传决定系数是指在影响能力发展的诸因素中,遗传影响所占的比重。遗传决定系数用HP来表示,环境决定系数用E2来表示。这里所说的环境,是广义的、除遗传因素以外的影响能力发展的全部因素,它包括个体出生前的胎儿环境,也包括出生后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历史条件等。两系数之和等于1,即H2+E2=1,如果说某种能力的遗传决定系数为0.3,就表示遗传因素占影响该能力发展的全部因素的30%,也就意味着此种能力的发展70%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研究的最新资料,让人们看到同各种能力的研究相比较,作为创造力构成成分的发散思维能力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最小。1972年南锡(Nancy)等人总结了211项研究成果,计算了各种能力的遗传决定系数、环境决定系数。
不同能力的遗传决定系数是不同的,但从总体上来说,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只占30%—40%的分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环境教育因素,其中发散思维的遗传决定系数为0.22,是最小的一个。可见,发散思维能力受环境、教育因素影响的程度,远比其他能力大,它的发展更容易受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
(三)创造性个性是影响创造力发挥和发展的因素
在平时,人的创造力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当个体进行某种创造活动时,其创造力便以创造行为表露于外,创造性个性影响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因此,我们在对个体进行创造力培养时,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个性。只有具有高水平创造力的人,才能称为高创型人才。根据心理学家对高创型人才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创造性个性。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G.A.Davis)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第22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指出,具有创造力的人,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抱负、不轻信他人意见、对复杂奇怪的事情会感到一种魅力,而且有创造性的人一般都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和幽默感……他们的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1988年,钱曼君等以青少年创造发明获奖者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创造型青少年具有共同的个性特点,如好奇心、独立性、恒心、适应性、自信心、精力旺盛等。
1.天才人物早期特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克思在谈到天才人物的基本特征时,曾认为他所研究的一切天才,在幼儿时期几乎都有明显的特征,而“障碍促成奋斗力”最为显著,也有的研究者注意到,凡是在历史上表现出杰出创造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和他在《太史公自序》里列举的中国古代障碍促成奋斗的人物。分析认为,天才人物在进行创造活动中所遇到的障碍,不仅来自社会习惯势力,也来自创造活动本身。由于科学研究有时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才能成功,文学作品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在结构和文字上达到完美,进行社会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付出流血的代价,因此,“设置障碍”可以激励奋斗,有利于进行创造力培养。
2.创造过程理论和“灵感”理论
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于1926年提出的“阶段说”,认为创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后来,许多学者都接受了他的观点,并做出某种修改和补充,如雷维兹等人把创造过程概括为:准备期、酝酿期、灵感期和完善期。有研究指出,人们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刹那”,被称作“灵感”和“顿悟”,而这一状态的出现,既不是神灵的启示,也不是天才人物头脑固有的,而是与创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觅联系着的,特别是在创造性个性的影响下,经过思维的不断发散,变换思维方向,产生新颖独特产物的结果。所以,要引导教育对象捕捉灵感、体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