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三、高等教育分流理论

高等教育分流是教育分流系统的重要分支,所谓教育分流,即人才培养的分流,它是指学校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意愿与条件,把完成一定阶段教育的学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成若干流向,分别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分流不仅肩负着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任务,还具有培养多样化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满足国家社会发展多方面需求的功能。因此,高等教育分流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分流的内涵

高等教育分流是分流主体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分流对象的意愿与条件,由分流机构对分流对象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有差别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活动。作为一种系统性、计划性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分流在横向上涉及五个方面的八大要素:一是谁来分流,即分流的主体和实施机构;二是对谁分流,即分流的对象;三是为何分流,即分流的目的;四是怎样分流,即分流的依据、分流的策略,五是分流效果,即分流的结构和功能。以下做简要分析:第一,高等教育分流的主体。政府是分流决策与调控的宏观主体,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既是决策与调控的中观主体,也是执行的主体,学生、家庭以及与高等教育分流活动相关的社会组织是重要的参与主体。第二,高等教育分流的对象。是指准备接受高等教育或处于一定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分流活动中,他们既是分流的客体,又是参与的主体,具有双重属性。第三,高等教育分流的目的。从国家社会层面来看,是为了培养丰富多样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从个人来看,是为了开发个人潜能,促进个人更好地发展。第四,高等教育分流的依据。它是指在甄别选拔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时,以及对一定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时,所应该依据的标准。第五,高等教育分流的策略。主要指应该采取何种分流形式以及实施的方式与步骤。高等教育分流的形式主要有外分式和内分式,外分式是指将有意愿和符合条件的高等教育对象选拔出来并分流到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中去。内分式是指将一定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按照他们的意愿和条件分流到不同的学科、专业、班组、年级等的教育活动。另外,分流的方式与步骤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分流依据、分流时间、分流比例。第六,高等教育分流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学生分流进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区域的高校的比例构成与纵横连接方式。第七,高等教育分流的功能。对国家社会而言,它能够适应国家现实和长远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对学生而言,它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自由发展的教育理想。第八,高等教育分流的机构。即实施分流培养人才活动的单位,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以及具有非正式高等教育资格的单位。

在纵向上,高等教育分流可分成三个层面:

一是高等教育对象的分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即按高等教育层次分流;按高等教育类型分流;按高等教育形式分流;按高等教育地域分流。

二是高等教育任务的分流。所谓高等教育任务的分流,是指不同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分流中应有不同的定位与分工。高等教育任务分流也可从四个方面考察:即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分流;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分流;不同性质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分流;不同地域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分流。

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分流。高等教育资源是指保障高等教育分流活动顺利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相关资源的总称。例如人力资源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物力资源涉及教学科研场地、图书仪器设备、生活娱乐设施等;财力资源包括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学费收入及校企创收等;相关资源主要指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学校声望等无形资产。

(二)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主要特征

1.分流取向的兼顾性

分流取向是指分流主体从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出发,对分流活动的目标、方向和重点进行的权衡和取舍。适宜的分流取向对促进合理分流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教育分流活动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由此也造成了高等教育分流取向的多面性、多层性和多维性。高等教育的合理分流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对多种目标冲突的调适,使对立的目标取向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平衡。只有首先确立能够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分流取向,才能形成合理的分流结构体系,整个分流活动才能实现系统的效率与整体的功能。

2.分流依据的科学性

高等教育分流的依据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察,主观依据主要是指那些个人通过主观努力可以获得的条件,如学习成绩、竞赛获奖、特长兴趣等;客观依据是指外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如个人的出身阶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要实现分流依据的科学性,就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处理好主观依据和客观依据的关系。

分流时机的适宜性。分流时机的选择既要平衡和兼顾国家、社会、高校、个人的需求,也必须综合考虑主观和客观条件。总体来看,高等教育分流的时机包括入学时分流和入学后分流,入学后的分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又可以实行若干次再分流。分流时机的适宜性是指对每次分流时间的确定要合理,要在认真研究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时间以及学生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选择。

3.分流形式的多样性

当今世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职业转换的频率不断提高以及人的个性的丰富多彩,都要求有灵活多样的分流形式。综观中外高等教育分流的举措,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外分式,即在高校间分流;二是内分式,即在高校内分流;三是参与式,即校企合作、分流培养;四是工读转换式,即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

4.分流结构的协调性

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结构是实现分流形式多样性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础。衡量高等教育分流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主要看其是否具有三方面的协调性:一是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要求相协调;二是与分流对象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需求相协调:三是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协调。

5.分流机构定位的合理性

所谓分流机构定位的合理性,是指分流机构依据自身的优势资源与有利条件,在分流培养人才的活动中处于恰当的位置和承担适当的任务。这种定位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对象定位,即招收何种层次、何种类型的学生;层次定位,即培养何种层次的人才;类型定位,即培养什么学科、什么专业的人才;形式定位,即采用哪种高等教育形式来培养人才:区域定位,即所培养人才的适用空间范围;能级定位,即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同层同类高校中所处的地位;特色定位,即所培养的人才与同层同类高校相比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三)高等教育分流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1.高等教育分流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分流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每个大学生的潜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多数受教育者都是18~22岁的青年人,各项智力因素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随着知识的拓展、经验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个人的潜能优势也已得到部分的开发,若在此阶段能够使受教育者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形式,必将有助于个性更好地发展,从而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因此,合理分流既能为每一个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自由的选择机会,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做到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2.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构建策略

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是我国高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这一目的的有效实现,离不开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从分流的对象来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对象直接来自高等教育分流的对象,即通过高考选拔进入高校的本科生,有的高校直接从通过高考进入本校的本科新生中分流,有的则从进入本科学习一定阶段后(如二年级本科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流培养。从分流的目的来看,我国高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短期目的在于促进优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远期目的则在于为全校以及整个国家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先行探索并积累经验,以提高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分流的形式来看,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内分流形式,包括对培养对象的选拔,后期的专业分流等,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流依据,才能确保大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开发。从高等教育纵向分流的构成来看,我国高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涉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分流,如何既能调配全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确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又能统筹协调保证全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这些都必须认真研究高等教育资源的分流。因此,我国高校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对高等教育分流的研究和应用,在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高等教育分流,力争实现分流取向的兼顾性、分流依据的科学性、分流时机的适宜性、分流形式的多样性、分流结构的协调性和分流机构定位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