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造性人才
一般而言,创造性人才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
(一)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品质,属于智力因素。它不仅有一个过程,而且还有产品,但更重要的是与个性、人格特征相联系,表现出创造力的个性差异,即创造性或独创性的智力品质。
林崇德在研究人的创造力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及其表现:“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特点;思维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重要成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形象和新假设的产生带有突然性,常常称为灵感;在思维意义的清晰性上,创造性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在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上,它是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一。”
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思维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一些它自己的特征:①新奇性:即只有提出与众不同的新奇想法,才有可能进行创造。②灵活性:即能灵活地变换对问题的思维角度,不被常识束缚住,不固执于一种成见之中,思维一旦受阻,能巧妙地转向前进。③联想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④反常规性:即创造性思维往往以违反常情和不合逻辑的形式出现,因而它常常不易被人理解。⑤顿悟性:即创造性思维常常是在人们苦思冥想之后,以一种突然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闪现。⑥可迁移性:即从一种情景开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我们对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进行了归纳,认为它包括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个方面。影响创造性思维的积极因素有:亟待解决的困难或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广博的知识与兴趣,促成创造性思维;追求普遍性规律或结论,进行创造思维;具体化和形象化,诱发创造性思维;好奇心、信念和求知欲,激励创造性思维;开展讨论可以刺激创造性思维等。消极因素有:知觉定型化,阻碍创造性思维;不健康的心理,扼杀创造性思维;传统习俗的禁锢,使人不敢进行创造性思维;常规性工作方式和思考方法以及由此形成习惯性思维程序,抑制创造性思维;不加批判地向权威和书本学习,妨碍创造性思维。
(二)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属于非智力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商。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性人格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八条:①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②有旺盛的求知欲。③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动机有深究的动机。④知识面广,善于观察。⑤工作中讲究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⑥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⑦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⑧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斯腾伯格(R.T.Stern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其中第三维为人格特质,由七个因素组成:①对含糊的容忍。②愿意克服障碍。③愿意让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④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⑤有适度的冒险精神。⑥渴望被人认可。⑦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结合上述观点,可以将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的特征概括为: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良好的习惯等。
由此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还要特别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而不能简单地将创造性视为天赋,更重要的是看作后天培养的结果;不要把创造性的教育限于智力,而应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整体任务。
很显然,当我们考察创造性人才时,应从创造力的广义角度来看,因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而不能将它变成产品与没有创造力本身是没有多大区别的。所以,创造性人才可认为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现转化能力的人才,或者说具有广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创造性人才是复合、全面而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