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内部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评估
对于院系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相关监控和评估,能使院系更好地加强教学策略的制定,进而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校院系的工作得以高效地进行。
(一)有关院系评估的原则
1.系统性和代表性
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微观系统,在各个过程的运行中,要确保按照国家相关的方针和策略,通过学校有效的规范和规定,使措施得到落实。在设计这个体系时,要考虑到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并与国家高等学府指定的相关要求相结合,然后将此贯彻到这项评估中,与此同时,因为教学工作的广泛连续性、连续性,应把握学校工作的一般规律,抓住主要核心思想,然后纳入到评估的体系中。
2.评估内容的导向性与稳定性原则
院系教学工作评估是关于院系工作的“指挥棒”,因此要好好发挥它的引导性作用。第一,着重以提高某些方面作为指标,让大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去努力;第二,这项体系可以是开放式的发展,因为各院系的历史不一样,他们的指标差异性也会理所应当的比较大,所以这项评估是发展性的,通过这些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要考虑到这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项指标长期保持稳定,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防止造成混乱。③评估方式的可操作性。对于评估工作能否顺利并长期开展来说,评估方式是重要因素。评估方法简单并且实用,将有利于工作开展。
(二)院系评估方法
1.等级化评估方法
按照以上所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相关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方案,列出各种等级,根据收集到的各项资料,然后进行逐一打分,随后进行综合评价。其优点在于评估内容全面,缺点是相关教学工作烦琐,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难度会比较大。
2.数据量化的评估方法
院系的教学工作需要抓住一些重要部分和特点,然后再进行总结,根据有效的数据指标,进行量化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目标明确、简易,而缺点是它的覆盖面、涵盖性较差。
本章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了分析,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五大方面。对于目标机制,着重构建以目标为基础的“树状”课程体系;运行机制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第二课堂培养体系构建“双轮驱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建立,通过制定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及通过各项措施保障培养方案的实施来实现;通过激励机制的分析,得到运用不同激励理论构建高效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办法;最后通过对教师、学生、以及院系三个层面的评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机制。由此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系统、科学、合理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