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模式妨碍了高校学生知识及智能结构的协调发展
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学校仍然沿袭着传统教育模式。虽然许多人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但是,在教育实际中,依然盛行“仓库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育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知道的事实越多,知识收集的越多,则越有学问。这种教育十分重视记忆,并把知识记忆的多少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把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采取单一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的培养,考试以对已知知识的记忆为主,把培养“仓库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与社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颇有不协调之处。
第一,知识经济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新知识、新信息的迅速增加使大脑这个仓库来不及接受和包容如此巨量的知识和信息。第二,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已使知识和信息的存储和获取十分便捷和有效,单纯依靠大脑来记忆和存贮信息的方式已变得十分低效和落后。第三,在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竞争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能力将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对知识的评价将由重学历转向重能力。一个人只有有能力将他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把传授知识和学历教育作为主要的办学思想,忽视学生的智能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导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典型的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按照工厂模式实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学校、专业、课程和教育教学过程都严格按统一计划运行,学校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并进行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试为特征的整齐划一的集体化教学。学校教学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而我们所要面对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也将引起人才需求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缺乏个性的标准化人才,而是具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将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需要,也将成为提高个人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将从单纯的人才培养职能向培养人才和满足消费的双重职能转变。可以说,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具备未来高等教育的这两种职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高校必须转换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中心向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中心转换,由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教育,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实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