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制包括弹性学制、学分制和互动式教学等内容。
(一)建立弹性学制
尽管高校学生是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才得以迈进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的,可以说他们是社会上素质较高的群体。但是高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依然非常明显。不承认高校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就难以使学生的个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目前高校的本科教育,除医学类专业和建筑学等专业采用五年制的基本学制外,其他专业均采用连续4年的基本学制。这种固定学制的做法已经延续多年,各高校除学生因病休学外,鲜有提前或延期毕业的情况发生,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清华大学曾在这方面进行过改革尝试,为鼓励在校学生将其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允许他们休学从事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活动,这开创了高校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制的先河。实行弹性学制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实行弹性学制,可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由固定的4年或5年改变为3~6年,即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学校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提前1年毕业,或像清华大学那样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延期1~2年毕业。
(二)完善学分制
学分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一份富有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一套灵活的管理制度,其出发点是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全面发展,其归宿是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学分制最显著的特点是贯穿于教学进程、教学管理中的开放性、灵活性。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淡化专业,放开选课、选专业、选系;课程学习上实行重修、免修;选修课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等,不仅使专业、学科、学术思想之间的渗透、交叉、结合有了可能,而且能够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辅之以教学管理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可以有效地保证教学的时效性。另一方面,学分制赋予了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分制确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基础乃是尊重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学分制是把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与成长规律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充分重视发挥个体的特长及潜能,通过个体个性的和谐发展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实施学分制,但存在选修课太少,所设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高校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不断地完善学分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打破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
打破学年制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设计学分制的新体系,这是实行学分制的关键。要从全校的课程安排、教室使用、上课时间这3个方面重新设计,全天分散排课,学生充分利用时间选课,学校充分利用条件和设备办学。这也是学校挖掘办学潜力,增招一些走读生,增加办学效益的途径。
2.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进行调整
在保证国家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将部分基础课或专业课程改设为选修课,适当增大选修课比例。对多数学生来说,主要是在修好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在没有精力和能力再修另一专业课程的情况下,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增加一些知识面。设计、安排好选修课,并保证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达到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一定专业技能的目的。
3.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多开选修课,尤其是对一些教学工作量较轻,有的一学期没有几节课甚至不上课的教师,是一种充实和锻炼。有些选修课可能选修的学生少,这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的水平有关。如属后者,则可以促使教师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校际间要打通,学分可互相承认
我国高校单科性院校较多,学校所设专业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主的,学生的知识面不够。经过院校调整、合并后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但仍可优势互补或资源共享。本校没条件开设选修课的,可允许在相邻学校选修,回原校承认。
5.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
为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条件,修读另一专业课程或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扬学分制灵活性之长。
6.现行班级制度不变,加强任课教师责任
学生仍然以班级为学习、生活团体,选课可以分散。必修课与选修课都要求学生必须到课堂听课,任课教师评定该门课程成绩时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到课率。要明确实行学分制可增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而学习不是随意的。实行学分制的目的,不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散漫的一代。实行学分制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开展互动式教学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讲过: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生院一直都在把学生赶到一个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去,把学生变成念死书的人,结果是学生习惯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此,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这一批评切中了我国教育的弊端。但直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果再不及时转变教育观念,这种教学方法将大大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务之急是,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力采用互动式教学。
现在,在研究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互动式教学,应该是既继承传统的优秀教学思想,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使之更加科学化。我们所讲的互动式教学必须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互动式教学应体现教与学之间积极思维的共鸣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正是基于这种要求,实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开展互动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