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它由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即人才培养需要运用系统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并使之优化组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归功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得出的一套适用于自身高校的模式和学科建设的方法,从而有助于他们不断完善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学者的研究,本书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构成进行了总结,包括明确目标、实施方法、规范要求、结果反馈。
1.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方针和基础,高校把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并据此设定出一套良好的培养方法及反馈的依据。我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和企业当中优秀的人才即创新型人才,使他们不仅实践能力强,而且知识结构过硬,由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不同,同时高校之间对人才培养的方式及关注点也存在着不同之处,所以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与重点,即每所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都应该做到具体化、量化及行为化,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操作,这将是高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一般来说,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培养目标时,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感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提升大学生对技术手段的掌握及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挖掘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
2.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媒介,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找出相应对策,遵循人才培养的体系和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培养过程包括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途径、方法及设置等等,人才培养需要借助一切手段和途径,使之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才。
3.高校创新人才的规范要求是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系和关键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及强力保障因素,人才培养规范包括教学、管理等制度。
4.人才培养反馈是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出与所设定目标的差异,并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评价是反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将贯彻在整个评价系统当中,使之不断优化和完善。
以上四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手段、方法包括内容的设置也将随之而改变,进而就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手段、制度及评价等将直接为培养目标所服务;人才培养规范是保证培养目标顺利完成及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它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监督控制,并适时做出总结、调整或修正;培养反馈所产生的信息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回馈,也为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带来影响,然后为之服务。这四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制导关系,构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人才培养模式中每调节一个要素,其他要素也要随之改变,并最终使得培养模式发生变化,并由此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