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教师角度差异化分类
高校教师通常把学生的思维方式分为:发现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总结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发现和分析是对问题及现象的观察、比较等能力的检验,创造和实践是对问题的想象、透析等能力的检验,并考查学生在运用上的应变等能力。以上的这几种思维方式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但是因每位个体思维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可能产生一些差异。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不足之处,现在的课程和考试只重视分析性思维这一种形式,事实上在人才培养方面,这五种形式处在同样的地位,教师应该把这五种思维模式同时运用到教学及实践中,同时还要利用这些思维模式的七种技能:问题的确定、程序的选择、信息的表征、策略的形成、资源的分配以及问题解决的监控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创新人才是在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的辩证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创新人才的劳动是向人类尚未认识的领域进军,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具体来讲,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能顺利地完成创新活动,并富有创新成果的人才。
高校教师根据知识分工及创新知识分工原则,将创新人才分为知识型创新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等等。在教师看来,知识型的人才是优秀人才,他们能够在理论、科技、科研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并在实际的操作运用中发挥一定作用;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制度创新人才这些都属于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及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生产、服务、建设、管理服务,在实践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目前,高校教师及学校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所需人才,努力与之相匹配,而且还要规避传统人才培养的缺点并不断完善,即目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以“能用”为目标。基于此,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体现在“复合型”上,必须具有管理、生产、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不能像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培养学生那样,只拥有高分,而实践能力比较差,应服从“知识结构强、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这几点要求,这同样是高校及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
对于我国的部级院校来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及实用性思维这两点就显得更加重要。对于“创新”和“应用”这两个方面,核心是创新,因为创新是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国家及社会的紧迫任务,而应用是指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中要很快地掌握工作的技能,也就是所说的能干、会干、智慧干,这主要是考核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实践动手动脑能力。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创造性素质、社会适应的能力、专业技能和知识、品德素质为基础来进行定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