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限制了高校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遵循的原则是通过价值交换,追求价值增值,崇尚充分竞争、优胜劣汰、能者为上。市场经济不同情弱者,只讲究经济效益,以经济效果论英雄,排斥一切非经济的衡量评判标准,不赞成非经济的保护弱者的政策。而教育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价值功能,尤其是高等教育,它对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仅次于政府的一种重要因素。同时,高等教育还十分重视社会发展与科学文化方面的价值取向,它在促进社会生活、探索科学真理与繁荣人类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市场经济的单一价值取向跟高等教育的多重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竞争、等价交换成为生活的基本原理,把人们的精神意向从重德主义导向重利主义。市场经济的这种冲击,带来了教育的诸多矛盾:人才素质上功利与理想的矛盾,知识结构上基础与应用的矛盾,教育关系上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矛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价值主体还是功利主体?教育到底是一种价值的存在还是工具的存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会造就学生的务实精神,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但也会形成功利主义,使他们的行为受功利驱使,缺乏价值的追求,造成必要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缺失。在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上,这种矛盾表现为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理论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对立。功利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实际的功效,教育听任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的支配,目前出现的“重应用轻基础、重技能轻素质、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就是其具体表现,因而导致高校人文学科、理论学科生源不足,而工程学科、经济学科过热。此外,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收入和工作地点,其次考虑的是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才考虑国家的需要。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优于知识的灌输,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优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和技能的培养。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恰恰使得高校学生依据就业形势选择专业,依据社会职业人群收入高低培养技能,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如果大家特别是高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都只考虑经济利益,那么谁来从事基础研究科技创新。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竞争实力在世界的排名不断下降,这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