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构建
我们的视角是将创新人才成长看作为一棵大树,将促进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形象地描述为“树状”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将对培养目标(包括子目标)起重要支撑作用的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将其列为必修课,使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学习后,就能达到专业基本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提高和拓展性的目标要求,将其相对应的课程列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才要求。
(1)先有根,后有树:人格养成与“人”的基本能力形成的课程。这是大学生成“人”的教育教养课,应该列为全校学生的公共课。
人格养成课包括:公民导论,传授公民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和公民道德;人生导论,传授正确的人生哲理和有效的人生技术,突出责任意识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品德;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确定长期和短期奋斗目标,并落实为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心理调控,传授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和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技术;文学与艺术鉴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文学欣赏。基本能力形成课程可分为:基本分析与数理类课程、语言表达课程(写作课、外语课)、思维方法课程。人格养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军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人格训练活动、社会志愿者实践、校内劳动实践、体育运动等。
(2)有根才有树:先将理工科与人文科按一级学科设置,形成基础,注重课程知识的综合。
理工科核心课程包括:数理化,计算机与工程,力学,环境保护等。相应的实践课程包括理化试验。人文科核心课程,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考古与艺术,政治经济学等。
(3)唯有根基牢固才能枝繁叶茂:按学科分专业基础课程,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课程拓展专业方向。
专业基础课程都是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将各专业基础课联系起来,通过整理与合并,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主干基础。并且在已形成的主干基础上,再将每个专业划分为一个个由3—4个主要课程形成的必修课,进一步形成专业方向次干的系列课。
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立专业性的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选修的要求,从而拓宽专业领域。专业课中含有相应的实践内容,具体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实验课程、毕业设计、工程训练。
在专业课程初始阶段,可以设置层次课程,供学生选择,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分层次教学,实现因材施教。通过设置灵活多样、覆盖面广的选修课程,使学生获得全面素质提高。
基于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实现了整体优化,从而逐步形成更加成熟的教育团体。首先,必修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获取必需的能力以立足于社会。其次,通过选修课程的设置,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实现多样化发展。此种体系为培养更为突出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并且通过预先的目标设置配以相应的主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而且体现了当下以教育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