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力培养
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因素有很多,但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创新性人才成长和发展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在市场经济史上,凡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优秀企业,都把创造力作为企业的最大财富,时时处处致力于企业的创造力开发。世界钢铁大王卡耐基曾声称:“你可以把我所有的厂房、资金、设备和市场统统拿去,只要保留我的骨干人员,过四年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这里的骨干人员,显然就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卡耐基看来,他之所以能成为“钢铁大王”,靠的并不是硬件,也不是昔日成功经验的思维定式,而是个人的创造才能和团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是人的知识、技能、智力及个性、品格的总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消除人类对付全球性问题方面的差距。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靠有限的资源、能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的经验,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通过创造发明,才能取得突破。
一般来说,创新人才的创造力有三个方面的体现:①审时度势的适应力:人才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对所处的时空环境可以深切了解并能主动适应,是创造力发挥的前提。为此,要有开放的胸襟、战略的思维、宽广的眼光;要敏于把握时代走向、发展趋势,善于将自己从事的实践与国际、国内大局联系起来,在大局背景中予以准确定位;要敢于突破陈旧观念和习惯思维的束缚,形成创新工作思路,从而激起创业和奋斗的热情;要不断为实践开拓出广阔发展空间,获取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②对专业发展的把握力: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才的创造活动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水平,人才的创造力更多地体现在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所取得的专业实践成果中。③知识运用的原创力: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固然跟不上形势,难有作为,而如果面对汪洋大海般的信息,却不知取舍、不会运用,同样难有作为。唯有真正懂得和掌握为我所需的知识,才能够迅速、充分、有效的选择、获取、存储,并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见解、创见、远见,自觉地用知识指导实践,才能始终保持科技创新活力,开创新局面,创造出新业绩。这种知识运用的原创力,是创新人才的本质性能力。
关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鲍建广等32位人大代表早在1995年3月5日的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就提交了“建议把开发创造力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案。他们认为,把开发创造力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赢得优势的需要。科技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工作,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5年6月14日国家科委办公厅发出国科办事【1995】154号文件《对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08号议案的答复》明确指出:“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一场‘智力战’‘创造力战’,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开发创造力,造就和培养千百万年轻一代的科学技术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看来,开发创造力早在二十多年前在中国的决策层就已经形成了共识,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人才培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大环境是健康的、有利的。
但是,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兴事业,在更多更广的社会层面上,培植有利于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寻求有利于创造力培养和创新人才成长的科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创造力培养和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加快创造性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创造力相对匮乏的国度来说,到今天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由此可见,在中央决策层对我国未来的战略布局中,自主创新已不仅限于科技层面,而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点,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政治谋略,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只有把科学技术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奋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